【捕鯨】鯨生鯨逝:被「名義」遮掩的保育問題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捕鯨】鯨生鯨逝:被「名義」遮掩的保育問題

2017年06月13日
作者:蔡政修(日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地質及古生物學 博士後研究員)

前篇討論了目前的捕鯨行為分類,但在某種程度上,相對於捕鯨的名目或是合不合法,大家目前更關心的議題或許會是圍繞在鯨魚保育、永續、或是能不能維持整個生態系完善運作的問題,好讓人類可以繼續生存在這個地球上。

進入到21世紀的現在,雖然人類的科技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但我們對於大自然中的許多事情都還在摸索,就連體型如此巨大的鯨魚,我們都還無法確切知道他們目前的數量,所以就算是我們清楚的可以計算出光是在上個世紀(20世紀)的大型鯨魚大致的捕殺量,我們還是不清楚該如何確切的評估目前海洋生態系的體質是如何,也因此捕鯨並沒有真的全面停止。

冰島的商業捕鯨。圖片取自:綠色和平組織。

冰島的商業捕鯨。圖片取自:綠色和平組織。

有趣的是,在目前這三個捕鯨名目下,備受注目的、或是該說是在各方關切、或具有很大爭議的幾乎都是不理會國際捕鯨委員會全面禁止的商業捕鯨(挪威和冰島)和被裁定為不是為了科學研究而捕鯨的科學捕鯨(日本),畢竟幾乎在網路上搜尋捕鯨相關的訊息及文章等,或是報章媒體所報導的也大概都是關於這兩類的捕鯨爭議。

不過,我們如果來細看在這三個捕鯨名目底下的捕鯨狀況,尤其是以「保育」或是整體生態系觀點的話,或許會有更完整或看到不同的面貌 。

作者按:在這之前,或許要稍微提醒大家,目前所有的相關規範都是在「國際捕鯨委員會(IWC, 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底下操作的,並不是、也不存在國際鯨魚保育IWC(International Whale Conservation)這個國際組織,而國際捕鯨委員會一開始設立並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捕鯨,所以要真的全面停止捕鯨的話,或是冀望他們可以純粹從「保育」的角度來看待捕鯨,似乎有著立場上的矛盾。

捕鯨與保育——乍看之下的對立

挪威、冰島和日本目前的大規模商業捕鯨和科學捕鯨有很大的爭議,並且會受到一定的攻擊,但他們主要獵捕的對象卻是在大型鯨魚中數量是數一數二的多、並在物種保育觀點下爭議較小的物種:小鬚鯨(minke,學名 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和南極小鬚鯨(Antarctic minke,學名 Balaenoptera bonaerensis[1]

另一方面,目前被國際捕鯨委員會認可、在討論捕鯨對海洋的傷害時較少被談及、並以傳統名義捕鯨的美國、蘇聯(現俄羅斯聯邦)和丹麥等地區,雖然數量頗多的小鬚鯨也是其中一個主要獵捕的對象(在丹麥的格林蘭島),但數量並不多的弓頭鯨(Balaena mysticetus,捕捉地點為美國阿拉斯加)和灰鯨(Eschrichtius robustus,捕捉地點為俄羅斯的楚科奇)也是被固定的列在捕獲的清單中[2]

以保育或復育來看,尤其從我們所處的台灣周圍海域的大型鯨類的角度來看的話,其中值得多加注意的是目前也還在俄羅斯以傳統固有捕鯨名義下,每年捕鯨名單中的灰鯨。

灰鯨。圖片來源:Ars Electronica(CC BY-NC-ND 2.0)。

「傳統」下的灰鯨;曾經滅絕的陰影

全球的灰鯨估計數量目前雖然大概有2萬隻左右,但地理分布基本上是被分為兩個族群的:西太平洋(現分布在鄂霍次克海到南韓一帶)族群和東太平洋族群(分布於美國及墨西哥沿岸)。而這兩萬隻的估計數量,其實絕大多數都是東太平洋的族群,因為就目前的估計,西太平洋灰鯨族群的數量已經剩下不到150隻。而雖然過去大西洋曾經也有灰鯨的分布,但是該族群大概在200到300多年前,就已經因大量捕殺而滅絕 。

所以,雖然在台灣的周圍海域有灰鯨的化石顯示這裡曾經有分布,或是很偶爾的會有灰鯨擱淺的紀錄[3],但整體來說,現在在與太平洋東岸灰鯨分布南緣緯度相仿的台灣,海域中的灰鯨幾乎可以說已經是功能性滅絕了[4]

灰鯨分布圖。圖片來源:wiki(CC BY_SA 3.0)

灰鯨分布圖,其中星號標記為俄羅斯楚科奇。雖然圖上看起來沒有相連,但其實往東就是東北太平洋灰鯨分布區。圖片來源:wiki(CC BY_SA 3.0)

不過,如果從保育及復育的角度來看,生活在西太平洋的灰鯨或許還沒有到真正絕望或完全滅絕的程度,因為最近的研究也發現,太平洋東西兩岸的灰鯨在他們高緯度的夏季覓食區中會有某種程度上的交流,或甚至是會游到「對岸」去——少數生活在西太平洋的灰鯨會一路往南游到東太平洋的墨西哥附近。

但俄羅斯目前在楚科奇(Chukotka)可以繼續以傳統固有捕鯨來捕殺灰鯨的主要原因,不難想像主要是因為以東太平洋岸的灰鯨數量(2萬隻左右)而被國際捕鯨委員會所允許的,但目前沒有人可以確定這樣每年捕殺100多隻灰鯨會如何影響到西太平洋灰鯨的復育,畢竟我們目前只知道這兩岸的灰鯨在高緯度的覓食區會有一定的交流,而目前的西太平洋灰鯨只剩下100多隻。因此,每年在高緯度俄羅斯的楚科奇附近補的灰鯨,很有可能會造成只剩100多隻的西太平洋灰鯨生存或是族群復育上很大的壓力。

這麼看來的話,當我們在高喊反對挪威和冰島的商業捕鯨及日本的科學捕鯨時,如果是以保育或復育鯨魚的角度出發,或許俄羅斯楚科奇每年以傳統固有捕鯨的名目捕獵的灰鯨,更值得我們多花心思關注,尤其灰鯨族群已經不是第一次整個被獵捕殆盡了!

→繼續閱讀下篇〈【捕鯨】鯨生鯨逝:持續獵捕,是需要還是貪婪?


[1] 確切的個體數量仍是不明,但小鬚鯨目前的估計數量有在20萬隻以上,而南極小鬚鯨在30萬隻以上。
[2] 要目前弓頭鯨的估計數量,大約在2萬隻左右,而灰鯨也約在2萬隻左右。但要注意的是,並不能只有拿數字出來相比,也是需要瞭解他們過往的數量等,才能更進一步的評估這些物種目前是不是在瀕危的狀況。
[3] 關於灰鯨出沒在台灣的化石紀錄可參考〈【鯨彩一生】灰鯨化石在台灣〉。在台灣海峽的海域中,灰鯨最近一次出沒的紀錄是在2011年的中國福建。
[4] 功能性滅絕(Functional extinction)是指該族群主要具有下列特徵:幾乎已經沒有關於其存在的研究報告、族群大小減少到無法於生態系中維持其原有的生態區位、族群數量已經難以增加,或是已經剩下極少數的個體可以進行繁殖,而族群已進入滅絕的漩渦中。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捕鯨系列專題】

  1. 【捕鯨】鯨生鯨逝:是文化,是科學,還是為了生活?
  2. 【捕鯨】鯨生鯨逝:被「名義」遮掩的保育問題
  3. 【捕鯨】鯨生鯨逝:持續獵捕,是需要還是貪婪?
  4. 【捕鯨】鯨生鯨逝:三張互動圖表  看世界捕鯨現況

參考資料

  • Wang, X., Xu, M., Wu, F., Weller, D. W., Miao, X., Lang, A. R., and Zhu, Q. 2015. Insights from a gray whale (Eschrichtius robustus) bycaught in the Taiwan Strait off China in 2011. Aquatic Mammals 41: 327–332.
  • Mate, B. R., Ilyashenko, V. Y., Bradford, A. L., Vertyankin, V. V., Tsidulko, G. A., Rozhnov, V. V., and Irvine, L. M. 2015. Critically endangered western gray whales migrate to the eastern North Pacific. Biology Letters 11: 20150071.

作者

蔡政修

2004年參與了轟動一時的抹香鯨解剖,從此墜入了鯨魚的世界。從事鯨魚化石及演化的研究,陸續到世界各地看鯨魚標本,寫論文之餘書寫科普文章,讓大眾更進一步的瞭解鯨魚及演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