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高雄147」 適地適種 農會為小農量身打造生產鏈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推「高雄147」 適地適種 農會為小農量身打造生產鏈

國產米的品格(中)

2017年06月22日
本報2017年6月21日高雄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過去白米包裝常因某個品系火紅,而標示此品系,2013年農糧署市售食米抽驗揭發了品種標示的亂象,甚至有標示「台梗9號」的米,卻一顆也不是。依據《糧食管理法》,米質純度須達80%以上才可標示品系。
品系標示是對消費者負責任的態度,美濃農會也扮演一部分糧商的角色,為了提供純淨的高雄147米,發揮渾身解數、善盡管理工作。這篇將細數210公頃高雄147契作田,如何在1100多公頃公糧米包圍下,達到品質管理的目標。
至於高雄147特別好吃嗎?美濃農會總幹事鍾清輝認為,每一種米都有特色,但美濃就是要種適合高雄地區的品種。「美濃農會堅持適地適種,不需譁眾取寵,而是老老實實種出一個品系,經營它的品格!」


吃出守護國土、糧食自足攻擊力。攝影:廖靜蕙

身為高雄市重要米倉[1],稻系選擇決定國民餐桌的內涵;尤其面對氣候變遷,維繫糧食安全端賴適地品種。過去美濃農會與高雄農改場建立厚實的夥伴關係,2011年在高雄場研究員吳志文推薦,以及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支持下,購得高雄147品種授權,並以高雄147號為「美濃米」品牌,致力推動良質米契作。

「高雄147號」是高雄農改場育成的第一個香米品種,2010年申請登記命名,它的外婆是東部地區種得很好的「高雄139」,外公是日本「絹光」品種。媽媽是好吃卻容易脫粒的「高雄145」,爸爸則是賦予香氣的「台農84」。育種家團隊是來自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的研究人員:吳志文、張芯瑜、邱運全。新米發表會上,前高雄農改場秘書邱運全指出,好的品種還需有好的管理,才能種出好米,肯定美濃農會以147種出台灣米的精髓。


為了讓高雄147生產不受汙染,從原種田到割稻機,都有專屬農地和機具。攝影:廖靜蕙

適合南國環境 帶著香氣誕生

起先,美濃農會推高雄145。高雄農業改良場研究員吳志文指出,高雄145、147都是適合高屏地區環境條件的品種,高雄145不但質優,產量也十分可觀,曾與台南11號產量不相上下,又不像台南11號特別需要肥料,而且減少肥料的使用反而能降低高雄145落粒現象,再加上對稻熱病的耐受力,使高雄145成為有機栽培的首選。

但由於成熟期易脫粒,高雄145無法被農民接受,三年後出局。為了改善易脫粒的缺陷,高雄農改場再培育新品種,並培育場裡首個香米品種,高雄147帶著芋頭香氣誕生。美濃農民原本不太能接受飯吃起來有其他的香味,147卻讓農民愛到心坎裡。原來147的香氣只在嗅覺,不影響味覺;聞起來很香,吃的時候卻只剩滿滿的稻香味。

只是,香米品種都怕冷,尤其在極端氣候表現下,一有寒害往往影響結穗、穀粒充實,導致產量下降。高雄農業改良場研究員吳志文解釋,相較之下147比其他香米品種不怕冷,也比較不怕稻飛蝨、耐穗稻熱病。不過,今年3月寒流來襲,似乎造成極少部分減產,農民雖說沒感覺,但農會略受影響。

吳志文說,高雄147並非十全十美,負責育種的研究人員也會持續培育更具環境適應性、質優的品種。鍾雅倫也說,農會的立場是支持在地品種,推廣優質國產米系,因此未來有可能增加或替換更優質的品系。

技轉、支持地方選育的台灣米

美濃農會以技術轉移方式,每年從高雄改良場接過30公斤的「原原種」後,啟動一連串生產步驟。首先,農會必須尋找優秀農民,設置3~5分地的「原種田」,生產採收「原種」;這些原種再進入「採種田」生產培育種子。採種田的面積則依當年契作面積大小,約2~4公頃面積。從採種田採收的種子接著進入「育苗場」,培育成秧苗,由契作農友轉到田裡生產。


高雄147契作農民,必須學會製作產銷履歷。攝影:廖靜蕙

吳志文解釋,國家對於糧食作物種原的提供,主要是透過「品種三級繁殖制」的方式。水稻種子的提供則是雙軌並行,農民可選擇透過國家三級繁殖制度或經過技轉取得水稻種子。若選擇三級繁殖制度,可透過縣市政府申請,水稻是自交種,只要有農業背景,自己繁殖、保持種原純度都不難;透過技術轉移則需付費,好處是可獲得農改場技術支援,產製品包裝也可印上技轉單位標誌。

「品種三級繁殖制度」於1957年,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所訂定,第一級「原原種」由各區農試驗改良場所經營、第二級「原種」由縣市政府委託鄉鎮農會或農家經營、第三級「採種」由鄉鎮公所或農會委託具有採種經驗之專業農民經營。各級的產量以及面積,就像一個正三角形,原原種在最上面、最底層即為採種田,可讓農民及育苗中心使用。(出處:花宜稻地好米食光,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出版)

從原種田到育苗場,都有專屬農地和技術人員。一期作前,契作農民來農會登記或討論插秧日期,再由農會通知育苗場安排、分4梯次出秧。由於總數量有限,只能按照清冊上的名單供秧。

推米存摺 粒粒都是美濃魂

為了鼓勵農民種植高雄147號米,對於繳交公糧的農民,農會發展「米存摺」[2],讓繳交公糧的農民剩餘的稻穀除了以市價賣給農會外,也可選擇以穀換穀的方式,換高雄147的稻米,無論自用或販售都划算。美濃農會推廣部主任鍾雅倫解釋,原本農民繳交政府公糧剩下的稻穀[3],都交由糧商處理,但身為糧商的美濃農會卻捨不得農民辛苦種出來的米,這麼輕易地流入市場賤價賣出。

自2014年起,公糧收購須符合農委會農糧署正面表列的品種。鍾雅倫解釋,台灣水稻品系非常多,要能脫穎而出成為公糧推薦品系相當不容易,一些高產量低品質的品系,都已淘汰,政府逐步改善公糧品質。雖然這些品系是由各改良場推薦的優良品種,都具有一定品質水準,但是繳交公糧的農民在選擇時仍以高產量、易處理的品系為考量。

美濃農會總幹事鍾清輝說,目前契作面積約210公頃土地,全部都不繳交公糧,由美濃農會銷售。這210公頃土地由285位農民、1000多筆農地所組成,每一塊土地都要插牌,一筆一筆採土檢驗農藥殘留,只有達到安全允許容量才能過關、採收,檢測過關才能放行入庫。


高雄147種植田的田間插牌。圖片來源:美濃區農會。

此外,為了後續的銷售,農會也必須教會285位農民製作產銷履歷。「我們帶著老師和單槍投影機到各里辦公室,一個一個農民教,也花很多時間讀懂他們寫的意思、翻譯成產銷履歷可以使用的語言。」鍾雅倫說,推廣部為此投入所有的人力。

地方民意則代表希望借助台糖土地,生產更多良質米。儘管美濃農會可以選擇農企化經營,租300公頃台糖土地、投入一個管理人力、買齊農機具就可以。只是如此一來,就減少280戶農家生產、生活的機會。「經過仔細評估,我們選擇和小農站在一起。」鍾雅倫篤定地說。

至於問到美濃米或池上米,哪一個比較好吃?鍾清輝認為兩者各有所長。「但我可以保證的是美濃高雄147的每一顆米都來自美濃平原!」

家是高雄147的香味
身為農會幹部,鍾雅倫家人限種高雄147,直到今年才解禁。所幸,過去家裡種的公糧米,可以透過農會「米存摺」換高雄147。她說,自從家裡煮147,原本不愛吃飯的老四,變得愛吃米飯,147斷貨後常感惆悵。
姊妹中的老二,則每天電鍋設定傍晚時間煮飯,先生說,每天一下班回家,打開門的那霎那,房子充滿147的香氣,讓他充分感受「回到家了!」每天回家吃飯充滿樂趣。

(系列報導,繼續閱讀


註:

[1]美濃區是高雄市水稻面積最多的區域,早期曾達1800公頃,現為1400公頃。

[2]米存摺的換算方法依稻種有些差異,公糧米每100公斤乾穀可換54公斤高雄147白米;契作農友則為63公斤。

[3]政府計畫收購(乾穀)每分地200公斤/26元;輔導收購120公斤/23元;餘糧收購300公斤/21.6元。每分地只收620公斤,剩下來就由農民自行處理。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