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進溼地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錢進溼地

2009年03月30日
採訪/撰稿:張岱屏;攝影/剪輯:陳志昌

我們的島:錢進溼地2007年,馬太鞍濕地獲得十大經典農村生態類第一名,然而在資源湧進的同時,危機也悄悄浮現。各種人為設施進入濕地,改變了濕地的原始樣貌,馬太鞍濕地的生態,也面臨失衡的困境……

在花東縱谷間,有一片廣達90公頃的內陸型濕地。千百年來,從山腳下不斷湧出的泉水,匯流成一片又一片的水塘,孕育著濕地裡,各式各樣的水草魚蝦,也孕育著這裡阿美族最特殊的捕魚文化。

錢進溼地;圖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在小小的池塘邊,馬太鞍文史工作者蔡義昌,正示範著阿美族最特殊的捕魚方式:Palakaw。所謂Lakaw是「讓魚棲息的魚塘」,而Palakaw的意思,是「在池塘裡做一個魚的家。這種用樹枝幫魚蝦搭起的家,訴說著傳統阿美族與濕地共生的記憶。如今,這樣的記憶伴隨著河川水泥化漸漸地變了調。蔡義昌感嘆「以前的Lakaw是在河流旁邊自己的土地上,現在河流都水泥化了,水流不出去,Lakaw變成是在河道裡面,根本就不像Lakaw了。」自從芙登溪的兩岸築起水泥堤防後,Palakaw的傳統也被迫改變,原本捕魚的習慣,變成是去餐廳裡買魚來吃。

這幾年在政府與地方居民的營造下,馬太鞍濕地開始發展生態旅遊,越來越多遊客走進馬太鞍認識濕地裡豐富而多樣的生態,但原生植物的生存空間卻漸漸縮減。人工設施多了,外來種生物也不斷擴張地盤,其中最強勢的,就是在濕地裡到處蔓延的粉綠狐尾藻。

解說班班長陳博彥與其他的解說員,每隔一陣子就要下水池清除粉綠狐尾藻,但是它的根系常常斷在泥土裡不容易拔除,清除的速度總追不上蔓延的速度。它逐步佔領濕地,現在整條芙登溪都是它的天下。但是馬太鞍溪的資深解說員吳永斌並不憂心,他認為粉綠狐尾藻在溪中有它的生態功能,綿密的根系與植株,提供魚蝦良好的棲息環境,並不見得是件惡事。

濕地生態的另一個大敵是福壽螺,牠不但會吃掉濕地裡珍貴的原生植物,還會虐殺水池裡的小昆蟲,甚至會舉家搬遷,從農地搬到食物更豐富的濕地。吳永斌認為,馬太鞍濕地外來種蔓延失控,反映出的是,濕地環境的惡化,以及管理上的問題。政府投注許多經費在硬體設施上,立意雖好,卻把濕地切割的更零碎化,造成負面的生態效應。

我們的島:錢進溼地去年底政府單位在芙登溪沿岸做護欄,將好不容易長成的行道樹全部挖除,原本漂亮的自然步道,就在粗糙的工程施作下毀於一旦,讓苦心營造環境的當地人士非常心痛。這幾年公部門在馬太鞍濕地種的樹種,包括大葉楠、台灣欒樹、苦楝、茄苳等等,因為水土不服,存活率不到兩成。但是溼地本來就有很多適應力強的本土樹種,像水柳、九芎等,這些原生樹種卻都沒有被使用到。

各種資源「錢」進濕地,卻沒有跟當地居民做妥善的溝通。吳永斌失望之餘,決定在個人的土地上,營造一個夢想中的濕地環境。這裡水柳成林,白花水龍、圓葉節節菜、龍骨瓣莕菜、野慈菇,各自享有自己的一片天。吳永斌也種了一些外來種水生植物,幫助水質的過濾與淨化,他認為只要適度控管,外來種並不會氾濫成災。

在得到十大經典農村的殊榮之後,馬太鞍溼地該何去何從?是盲目地投入經費做建設,還是重新思考溼地的定位與方向?守著自己營造的一方園地,吳永斌期待著馬太鞍溼地的下一個春天……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