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完成資源循環-國際通用的回收編碼系統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完成資源循環-國際通用的回收編碼系統

2012年09月02日
作者:Susan Freinkel、譯者:達娃、謝維玲

美國塑膠工業協會(Society for the Plastics Industry)於1988年引進了一套編碼系統,幫助製造商及回收商辨識塑膠包裝的種類,現在你在塑膠瓶、塑膠罐底部或其他塑膠包裝材料上看到的迷你號碼就是這麼來的。那些號碼存在的目的絕對不是用來保證該商品會被回收,但消費者一般都會這麼理解,因為那些號碼外面通常圍了三個順時針方向的循環箭頭——也就是國際通用的回收標誌,然而塑膠製品回收率如此之低,這樣的誤解實在令回收專家為之抓狂。

這套編碼系統涵蓋了商品包裝所用的六大塑膠材質:1號代表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2號代表高密度聚乙烯(HDPE),也就是牛奶桶、果汁瓶和背心袋所使用的塑膠材質;3號代表聚氯乙烯(PVC),也就是某些果汁瓶、電子產品的罩板包裝和某些保鮮膜會用到的塑膠材質;4號代表低密度聚乙烯(LDPE),也就是冷凍食品包裝袋、擠壓瓶、某些保鮮膜和彈性杯蓋所使用的塑膠材質;5號是聚丙烯(PP),也就是優酪乳瓶、人造奶油盒、瓶蓋和微波器皿所使用的塑膠材質;6號代表聚苯乙烯(PS),它包含兩種類型,堅硬透明的未發泡PS常用於蛋盒及免洗餐具,發泡PS則常用於生鮮食物和外帶食物托盤;最後一類的7號則囊括所有其他的塑膠材質。最近幾年,7號跟含雙酚A的聚碳酸酯容器如塑膠水壺之間的關聯性,已經引起消費者的疑慮,也讓其他類塑料遭到污名化,沒有一個製造商希望自家產品有個7號印在上面。

這套編碼系統雖然很難反映現在各種五花八門的塑膠包裝材質(它們通常都被草率地歸類為7號),而且專家們正在努力修訂並增加材質分類,但在1980和90年代,這套編碼為當時快速成形的資源回收架構提供了寶貴的共通語言。今天,由於地方政府的承諾搖擺不定,民眾的環保理念仍然停留在以為把垃圾丟進回收桶就能減少垃圾量的模糊階段,我們的資源回收系統已經變得跟塑膠分類號碼一樣難以信賴。

大多數美國人現在都有管道可以做回收(雖然不見得透過住家回收系統),資源回收已經成為最普遍的環保運動,但這麼做有用嗎?雖然我每週都勤快地把空可樂瓶丟進我的藍色回收桶裡,但我真的不知道它們的下場是什麼。後來我才明白,我的可樂瓶會展開一段史詩般的旅程,帶我來到我從未造訪過的舊金山角落、穿越全世界,然後進入一個古老同時又後現代的經濟體系。

相關文章: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作者Q&A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超越自然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如今人類也有點塑化了。」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完成資源循環-塑膠的矛盾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

Plastic: A Toxic Love Story

作者:Susan Freinkel

譯者:達娃、謝維玲

出版:野人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8月3日

定價:36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