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浪費的真相 我讀《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食物浪費的真相 我讀《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

2012年09月23日
作者:黃文欣(高雄市三民國小老師)

最近的食品安全問題,一樁一樁的浮出台面,使得我們走進超市或是逛傳統市場消費時,變得心驚膽跳,到底食品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在哪裡?大家的注意力,全集中到「吃什麼比較安全?」的問題上!

關於食物,我們會關心來源、產地、價格、衛生、或者有機,甚至烹調方式,但,如同作者說的,很少有人會關心,我們家裡吃剩的食物,超商過期但還能吃的產品,麵包店當天賣不出去的麵包,最後這些東西,都留落何方?這本書,就是討論並揭開食物的最後落點。從產地到消費者,最後又到掩埋場或焚燒,世界上被浪費掉的食物,有多少?誰,用什麼樣的方法在浪費食物?政府單位該如何正視這一嚴重的環境問題?

作者從英國的超市談起食物的旅程,長相抱歉的馬鈴薯,雖然營養價值不變,但從一出生,可能就註定了被丟棄的命運!只要和人家長得不一樣,太彎、太大、太小、太畸形的食物,降價促銷算好運的,不然是整批的直接在產地棄置!

作者從研究中也發現,餐廳約有25%的食物遭浪費,而有24%到35%的學校餐點被丟進垃圾桶!而美國本土約有50%的食物,在製作的步驟中,也被浪費了。回頭看一下,台灣學校的營養午餐,廚餘桶也總是提供了不少剩食,因為學校都怕孩子回去說「沒吃飽」,廚房又無法煮得剛剛好,因此,原則就是:剩下總比不夠吃好。孩子每天看著廚餘桶,一桶一桶的回收,以為加溫、消毒,當豬飼料就是─「不浪費」。

然而,這樣真的叫做「不浪費」嗎?

浪費的可怕,並不是只有看得見的食物,堆得像小山一樣高,躺在圾圾堆,度過餘生;其背後還有龐大且難以回復的有限資源的消耗。食物從土地要躍上餐桌,是有好一大段距離的。這段距離越遠,所消耗的資源就越多,如果最終的命運是被食用,還算值得!如果被丟掉,那所損耗的成本,絕對是全民買單的,就像有一天核災來臨,你反不反核已不重要,因為整個地區全部淪陷,誰都逃不掉!

超商、餐廳、麵包店、甚至是學校廚房,所提供的丟掉食物量,根據作者的說法,都是以多報少,沒有一家敢說出正確的數據。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丟掉剩餘食物所浪費的錢,遠比不上少賣所賺的利潤。「寧可將多餘的丟掉,也不要讓客人買不到」,這種觀念,使得浪費源源不斷!越是商品高價位的超商,浪費的項目、浪費的數量也愈多。

我們的食物,真的有充裕到可以這樣亂扔嗎?標籤上的價格,如何能反應物品所隱藏的成本呢?誰在乎什麼碳足跡、水足跡、食物旅程?今天的不在乎,會不會導致糧食危機的提早到來呢?不願面對的剩食浪費,正慢慢淹沒世界各地!

食物可以秤斤論兩,耗水、耗能、空污有數據可以顯示,但健康風險、生活品質、友善土地,一切與幸福有關的指數,又如何計算呢?這已經不是「只要我付錢,食物隨便我處置」的心靈滿足層次問題而已,如果我們能思考到,美國家庭平均花費10%可支配收入在飲食,而巴基斯坦則要花費75%的收入在吃食,或許這樣的數據,能激發一點我們改變消費習慣,為發展中的國家,帶來生活的更多滿足。

如果,我們的教材中,有更多關於「食物的故事」,例如:食物離開產地之後,是哪些因素讓它上不了我們的餐桌?外部成本的資源耗損,是如何的快速增加?什麼是正確的飲食選擇?企業該負的環境責任有哪些?當環境教育的面向,達到一種「零浪費、零污染、零垃圾」的層次,企圖拉進食物與人的距離,讓「粒粒皆辛苦」由認知變成一種行動力,吃多少,取多少,買多少,也讓孩子知道,浪費的食物,到哪裡去了?又要花多少能源才能處理這些剩食呢?了解「食物的故事」越多,才有足夠的鷹架,支撐正確的觀念,未來的公民才能有更多的想像,形塑一種溫柔對待土地的方式!教育的力量,是我們可以深深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