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生鮮廚餘寧願進焚化爐 也不願給蚯蚓吃?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學者:生鮮廚餘寧願進焚化爐 也不願給蚯蚓吃?

地底下的生態戰役:Ⅱ人、蚯蚓與土地的疏離

2013年08月07日
本報2013年8月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蚯蚓是有機堆肥的第一把交椅,省電省能源!每天進貨量達上千噸的中央果菜市場,因運輸過程受折損、外表不佳而淘汰掉成為廢棄物的生鮮果菜,每天逼近百噸,這些廢棄物每天送進台北市政府環保局管轄的焚化爐銷毀。學者早已提出建言仿效雪梨奧運,讓蚯蚓當長工,可一舉三用,可是政府部門卻互相推諉。學者感慨生物多樣性目標永續利用,到了台灣就只剩下吃這個目的!

生鮮廚餘  不給蚯蚓卻進焚化爐

蚯蚓是屑食者,可以分解掉人類生產的有機垃圾,使其變成有機物,供植物再利用;富含腐殖質的糞土更能供應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

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陳俊宏指出,雪梨為了辦奧運,養了上億條蚯蚓,目的就是解決大量旅客湧入、飲食所產生的生鮮廢棄物,這些廢棄物含水量高,沒辦法燒,也沒有那麼多地方掩埋,所以就利用蚯蚓把那些東西吃掉。北京奧運也用同樣的方法解決。

反觀台灣,以台北市中央果菜市場每日100公噸()生鮮廢棄物,卻透過招標公司每天送到台北市環保局管理的焚化爐燒掉處理。

陳俊宏十分惋惜地說,這些原可用來養蚯蚓,一來解決生鮮廢棄物,二來養蚯蚓能賣來賺錢,蚯蚓的糞土又可以當有機培養土,一舉三得,卻每天浪費掉,還製造空氣污染。

蚯蚓翻土的能力絕對是上選。「有機堆肥與其自然分解或使用機器翻土耗電耗能,不斷翻土的蚯蚓是最上選,省能源效率好」目前有機堆肥大多使用歐洲種蚯蚓,陳俊宏認為只要繼續調查,應可找出翻土能力強,又能忍受臭味的本土物種替代。

但這些可達成永續循環的作法,雖曾建議農委會,農委會卻認為是環保署的工作,而環保署也認為是農委會的工作。陳俊宏認為,若政府不願出面協調,這種結構是不會改變的。

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目標只剩下吃

蚯蚓具有多項功能,廣為人知。陳俊宏說,加拿大賣農地是看土壤中每平方公尺的蚯蚓數,至少要有100條。「這在台灣根本不可能」

國外也做了很多蚯蚓與癌症之間的研究,他們認為蚯蚓有些能抑制癌細胞的功能。韓國日本則研究蚯蚓身上抗血栓的成分,對於中風的人幫助很大;另外,蚯蚓再生能力,也是炙手可熱。

生物多樣性的目標有一項是永續利用,陳俊宏感慨的說,台灣徒具生物多樣性,研究利用除了吃,其他方面少之又少。「你要利用它們,你要先知道牠叫做甚麼名字、牠們在哪裡,這是第一步,下一步才能充分了解利用。」台灣在這方面卻未能好好調查研究。

道路開發、棲地切割、慣行農業威脅蚯蚓

至於台灣蚯蚓族群數量有多少,也缺乏相關的統計資料,但本土蚯蚓飽受威脅。除了外來種的競爭,環境破壞也是很大的壓力。陳俊宏說,只要一條柏油鋪下去,蚯蚓就被活埋了。

大多數蚯蚓生活環境就在地表20公分以內,能鑽到50公分以內的蚯蚓並不多;而台灣很多地方看起來是壤土,挖深一點發現是黏土,黏土層很硬,一般蚯蚓根本鑽不下去。

即使沒被道路活埋,道路形成的棲地零碎化對行動能力不快的土壤生物更是威脅。

勤奮的農耕習慣,幾乎不讓土壤休息以及農藥更是蚯蚓的致命殺手。蚯蚓即使具有再生能力,也需要時間恢復;為了耕作持續以農機翻土,蚯蚓遲早被打成肉泥,沒機會活命。

蚯蚓特怕有機磷農藥,凡農藥名有「松」(馬拉松、二氯松)大概都是有機磷,不利於蚯蚓。只要使用化肥農藥的慣行農地可能不像我們想像的,是蚯蚓安居之處。「我們以為的農地,很多是沒有蚯蚓的。」

有機認證加蚯蚓條款

陳俊宏建議在現行的有機認證法令上,加上蚯蚓條款,讓蚯蚓證明這塊土地確實是以無毒友善環境的方式耕種。「無農藥殘留並不表示過程中絕對沒有使用,可能是在合理安全的範圍內使用;檢出率是零只表示無法查出,不代表有機。」基礎資料可奠基於計算周圍環境農地每平方公尺的蚯蚓種類與數量。

加上蚯蚓條款,驗證人員以田裡蚯蚓的數量種類進行驗證,若是挖不到蚯蚓或蚯蚓種類不對,都表示使用化學資材的痕跡,不能稱為有機。蚯蚓的種類和數量都對了才可頒發認證給對方。(系列報導,2/2)

:關於中央果菜市場每天生鮮廢棄物有多少,台北果菜運輸有限公司交代不清。業務部詹經理對於每天生鮮殘餘物只回說不確定,視每天進貨量、氣候因素而有差異,平均值約為30-40公噸。

【地底下的生態戰役報導】

【參考資料】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