餵飽全世界 | 環境資訊中心
選讀國家地理

餵飽全世界

2014年05月09日
撰文:Jonathan Foley;攝影:George Steinmetz、Jim Richardson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4年5月號封面。(大石國際文化公司提供)

導讀人:郭華仁(台大農藝系教授)

本期《國家地理》雜誌討論國際與本國糧食安全的課題。的確,糧食問題各國情況殊異,因此對應方針也各有不同。已開發國家不論自產或進口,短期內都沒有問題。但是目前全球糧食產業乃是基於石油才能生產;後石油時代糧食勢必短缺高價,糧食自給率偏低的我國、日本與南韓需要自產足夠食物乃是必然的。

不過屆時我國仍面臨三大危機:一、因為務農所得偏低,年輕人不願返鄉耕作,將來無人生產糧食;二、因管理不善,農地遭受汙染以及移轉他用,可供生產的農地終將不足;三、即使有人有地,五十年來慣行農法的摧殘,農地已無法自行提供養分,只能仰賴化肥農藥的施用才有產量;但是石油價格高漲將使得這些資材貴到農民無法負荷,而導致生產力低落。

多年來受到政經社會歧視的農業已經沒落到無法承擔來日最需農業時的任務,而其解決之道仍然落在政經社會的覺醒與改過。

基於生態原則的有機農業終究是人類的救贖。然而光靠可以永續經營的有機農法與素食生活,仍然無法度過人類文明最嚴苛的關卡:農業養活更多的人;更多的人需要更多的農業生產,一直到人口超過地球承載量導致文明崩潰為止。

◆暖身Q&A:糧食生產與石油如何相關?除了人口增加,糧食安全還有哪些壓力?


本期摘錄:

美國堪薩斯州斯科特市附近的佛格摩爾農場上,每台聯合收穫機每小時可收割廣達10公頃的小麥,也能即時記錄作物產量數據。如今美國人吃的食物大多產自這類大規模的機械化農場,農地上種著一排又一排的單一作物,農人因此可以用較少的勞力獲得更大的產量。攝影:喬治‧史坦梅茲George Steinmetz;圖片提供:《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4年5月號

很遺憾地,如何解決全球食物問題的論辯呈現兩極化的對立,傳統農業及全球貿易對上了在地糧食系統和有機農場。兩方論辯激烈,卻非但沒有建立共識,反而愈形分裂。傳統農業的擁護者談論如何利用現代機械化、灌溉系統、肥料和基因改良提升產量以協助滿足需求。他們是對的。另一方面,在地和有機農場的支持者則提出,各地小農透過不靠人工肥料和農藥的技術來提升地力,也能夠大幅增加產量,同時讓自己擺脫窮困。他們也是對的。

祕魯安地斯山脈的高地上,艾絲特拉‧康朵種了五個不同品種的馬鈴薯到市場販賣。她也種植一種稱為「食用球根金蓮花」的黃色塊莖作物,煮給家人吃。開發中國家的人民所吃的食物,許多都是由康朵這樣的小農所栽種的。攝影:Jim Richardson;圖片提供:《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4年5月號孟加拉:安娃拉‧貝根,薩加里。攝影:Jim Richardson;圖片提供:《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4年5月號衣索比亞:哲馬‧烏達猶,土魯瑞。攝影:Jim Richardson;圖片提供:《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4年5月號

然而這不必是非彼即此的選擇。這兩種方式都各給了我們亟需的解決方案,但單靠其一也都不足以完全解決問題。最明智的做法是探索所有的好主意,無論它是來自有機和在地農場,或是高科技的傳統農場,再將兩方最好的意見結合起來。

我有幸帶領一群科學家一起探討這個簡單明瞭的問題:如何才能讓全球可用的食物增加一倍,同時減輕農業對環境的傷害?我們在分析了大量農業與環境的相關資料後,提出了可能可以解決全球糧食困境的五個步驟。

步驟一:凍結農業足跡

在人類絕大部分的歷史中,每當我們需要生產更多食物時,總是直接砍倒森林或犁平草原,以獲取更多農地。為了種植作物,我們開墾的土地面積已大約有南美洲那麼大。為了飼養牲畜,我們使用的土地更多,大約相當於整個非洲。農業的足跡導致全球各地的生態系統流失,包括北美大草原和巴西的大西洋森林,而熱帶林也持續以驚人的速度被夷平。但我們已無法承受以農地擴張作為增加食物產量的手段。用熱帶林來換農地是人類對環境最大的破壞之一,而且往往不是為了幫助世界上仍在挨餓的8億5000萬人口。在熱帶地區被闢為農用的土地,大部分對於世界糧食安全的貢獻都不大,而是用來生產牲口、飼料用黃豆、木材和棕櫚油。當務之急就是避免砍伐更多森林。

步驟二:在現有耕地上種更多

從1960年代開始,綠色革命透過更好的作物品種、更多的肥料、灌溉和機械器具,在亞洲和拉丁美洲提升了作物產量,卻也付出高昂的環境代價。如今,世界可以轉而關注如何讓生產力較低的農地增加產量,尤其是在非洲、拉丁美洲和東歐。這些地區目前的生產水準與透過更好的務農方法所能獲得的產量之間存有一段「產量差距」。若能善用高科技、精確的耕作系統,加上從有機農業引進的做法,就能讓這些地區的產量增加好幾倍。

在美國加州格林非附近的巴塞提家族農場上,工人收成芹菜準備送往美國和亞洲的零售通路。被稱為「美國沙拉碗」的沙利納斯谷仰賴地下水灌溉,但目前的旱象若持續下去將威脅到灌溉用水。攝影:George Steinmetz;圖片提供:《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4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