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縣政府為讓桃園科技工業園區一、二期共用淨水廠、廢水處理廠,提出環境差異分析報告,8日在環保署進行第三次審查。審查小組對此變更無太大意見,但反認為應檢討桃園科技工業園區空汙核配總量,要求桃縣提出方案後再審。
桃園科技工業園區位於桃園觀音鄉的濱海地區,有白玉與塘尾兩區,共佔地274.74公頃,已進入營運階段,目前可出售土地幾乎都已售出,有18家正式營運、12家建廠中、39家規劃中。
而桃縣府於2009年推動桃科園區二期,位於一期白玉區東南側,面積為58.05公頃。在2012年通過環評時,便提出排放量調撥、共用淨水廠、廢水處理廠計畫,也因此提出一期的環差變更。
二期計劃將汙水2,404CMD(立方米/每天)送往一期的汙水廠處理,由於兩園區相鄰,在排放餘裕量充足的狀況下,此舉可達資源共享,環評小組無太大意見,反倒對空汙總量的核配有意見,藉機要求下修。
桃科園區原核配的汙染量為對廠房、管理及商業用、加油站、公共設施總計的157.3公頃,訂出空汙總量,粒狀汙染物625(公噸/年)、硫氧化物2,612(公噸/年)、氮氧化物2,794(公噸/年)、揮發性有機物2,474(公噸/年),廢水6,5427CMD。但目前現況則是進駐的37.6059公頃中,粒狀汙染物33.61(公噸/年)、硫氧化物28.28(公噸/年)、氮氧化物95.08(公噸/年)、揮發性有機物132.29(公噸/年),廢水6,217.82CMD。
分析這些數據,目前已開始營運的面積約為1/4,但實際產生的汙染物卻與核配量不成比例,例如硫氧化物一項,便是兩者相差百倍。因此委員普遍認為當初發的核配量給的太高,而且產業已經轉型,例如面板廠便至今無一間進駐。因此委員提出,以趨勢來看,之後進駐的產業應該也不是高汙染產業,因此要求桃科園區下修核配量,才是善意與誠意的展現。
擔任主席的台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講座教授顧洋回顧,80年代發出核配量都給的太高,因此之前如彰工案便遭大幅下修至原核配量的一成。委員們也提醒,若桃科不藉此機會下修空汙核配量,將佔去桃縣全體的核配量,之後桃縣府若要再送審如航空城等開發案,便可能會因此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