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奇美部落藏身在台灣東部的海岸山脈之間,1986年瑞港公路開通之後,人口開始外移,部落文化逐漸消失,傳統的生活遭受衝擊。為了替古老部落找尋永續契機,9年前,族人開始從事部落營造...
今天這個泛舟隊伍很迷你,只有8位客人,剛好湊成一艘船。阿貴是這趟泛舟遊程的救生員,但他不只是救生員,還是花蓮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的理事,發展部落旅遊的推手之一。
阿美族奇美部落藏身在台灣東部的海岸山脈之間,1986年瑞港公路開通之後,人口開始外移,部落文化逐漸消失,傳統的生活遭受衝擊。為了替古老部落找尋永續契機,9年前,族人開始從事部落營造。直到2013年,奇美部落籌備3年的文化泛舟,才正式營運。
青壯人口流失嚴重又缺少資金,奇美部落沒人又缺錢,要自己經營泛舟,談何容易。協會採取的對策是放慢步伐,以培養部落旅遊人才為優先,邀請國家級教練為部落年輕人受訓,目前已經取得14張開放水域的救生員證照,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吳明季表示,部落要發展旅遊產業,絕對要花一段長的時間和精力去投資訓練。
不過一開始,並非只有人力和資金兩道關卡,吳明季說,社區營造之初就有部落年輕人提出,不希望奇美以後變得像烏來那麼觀光化,失去部落的純樸面貌。吳明季強調,協會之所以在部落營造的第8年,才有辦法推出文化泛舟,主要就是花了很長時間尋求部落共識,旅遊產業畢竟是兩面刃,把遊客帶進部落,可能也會干擾族人的日常生活。
早年奇美部落的農作物買賣,和日常生活用品供需,都靠先人赤裸上身縴拉大船,沿秀姑巒溪逆流而上,載運到瑞穗交易,秀姑巒溪是奇美部落對外聯絡的血脈,也是烙印族人集體記憶的地方。協會邀請部落耆老,一同踏查秀姑巒溪沿線景點,把老故事轉化成文化泛舟的養分,讓遊客享受清涼的水上活動之外,也能感受阿美族人的文化溫度。
在沿岸激流險灘放置蝦籠,將檳榔葉折疊做成鍋子,燒紅的麥飯石當瓦斯爐,把剛上岸的魚蝦煮成天然的石頭火鍋,配上阿美族專屬的山豬肉御飯團,泛舟中途休息站的點心,原味十足,幕後伙房可是一早就要開始準備。
休息站的獵寮外,由數十艘橡皮艇組成的船隊,一批接著一批呼嘯而下,秀姑巒溪每年超10萬人次參與泛舟,但奇美部落卻不做大型遊客團的生意,選擇以小眾旅遊模式,減小對部落的負面影響,也更友善環境。
協會以小額合資共同經營的方式,催生了奇美泛舟企業社,留住更多族人在家鄉工作,也提撥部分獲利,從事照顧獨居老人等福利工作。協會總幹事吳明季說,只是希望族人在部落有工作機會,可以生存下去,然後族人可以回來部落,解決很多老人照顧、小孩子教育的問題,所以賺錢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要讓部落可以傳承下去。
但是眼尖的大型旅遊企業嗅到商機,在奇美部落推出文化泛舟的第二年,就要挖角培訓多年的年輕解說員,準備仿效文化泛舟的遊程做生意,攸關生存與文化傳承的部落旅遊才剛發芽,就面臨不公平競爭。
發展觀光已經成為台灣偏遠鄉鎮轉型最熱門的選項,特別是在工商產業不發達,還保有完整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特色的東部地區。或許不迷戀遊客統計人數,不再走大投資、移植遊樂園區的速食觀光,政府以長期陪伴,讓部落、社區長出臍帶相連的軟實力,才是既能減輕城鄉失衡,又有國際特色的觀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