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世界現況》重新定義的「安全」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2005世界現況》重新定義的「安全」

2006年07月05日
作者:Michael Renner;資料提供:看守台灣協會

不安全感的昇高,反映在全球的頭條標題及各地民意測驗上,這是不難了解的。美國的911恐怖攻擊無疑是一個關鍵事件。隨後,發生在各國的爆炸事件,從西班牙到肯亞、從沙烏地阿拉伯到俄羅斯、從巴基斯坦到印尼,更加深了普遍的脆弱不安感。在美國主導的佔領伊拉克之後,伊國動亂情勢升高,更使得人們對中東不穩定的後果充滿了不安。


2005世界現況—重新定義全球安全

但恐怖主義只是更多的深層問題綜合顯現之表徵,而這些問題已造成一個新的焦慮時代。恐怖行動及對它們的危險反制,有如對社經的、環境的、與政治的那些影響深遠的壓力所釀出之毒酒的驚嘆;也就是這些力量共同造成了世界的紛擾不安。這些力量如:地方性的貧窮、驟發的經濟轉型所導致的社會不平等及高失業率、國際犯罪、致命武器的散佈、大規模的人口遷移、頻仍的天然災害、生態系統的崩毀、以及對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尤其是石油)的越來越激烈的爭奪。這些「沒有護照的問題」在未來幾年恐會更加惡化。然而,與其將它們視為傳統上來自敵人的威脅,毋寧說是人們共同的風險與脆弱性。它們無法藉由提高軍事經費或派遣軍隊來解決,也無法在這高度不平等的世界中靠封鎖邊界或維持現狀來抑制。

國際蓋樂普公司(Gallup International)在2003年末對51個國家約43,000個民眾所做的民調顯示,受訪者認為「國際安全」是「差的」為「好的」的兩倍。僅約25%的受訪者說他們預期會有所改善。同樣的,在2003年6月對48個國家的2,600位「意見領袖」所做的民調中發現,受訪者普遍持悲觀的看法,且在世界各區都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滿意」目前的世界情勢。

不安全的根源

在過去這20年來,由於意識到那些無法在傳統國家安全架構下解決的威脅與挑戰,導致範圍廣泛的各種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學者及其它角色,開始對於我們所理解的安全進行推敲與重新定義。安全的目的是甚麼?威脅的性質是甚麼?誰應該提供安全?藉由甚麼方法?在冷戰結束後,這些問題及討論獲得了重視而大有發展。而其所獲致的一些重要見識更切合今日時勢:

  • 武器並不必然提供安全。當敵對國家擁有如此毀滅性的武器而根本不可能防衛之時。這是真實的,當內戰期間武器很容易取得而使得凶殘者擁有強大殺傷力、而無辜的平民百姓全無防護能力之時。
  • 在這全球化的世界,真正的安全無法全然以單一國家為基礎來確保。一個多邊的、甚至全球的作法是必需的,方能有效的處理眾多的跨國挑戰。
  • 傳統的焦點著重於國家(或區域)的安全是不夠的,而必需涵括當地人民的安全與福祉。
  • 非武力層面對安全及穩定有重大的影響力。世界上的一些國家,特別是那些最脆弱的國家及社區,面臨眾多的壓力。他們面臨了諸多不利因素,包括:越來越激烈的資源競爭、嚴重的環境破壞、傳染病的重現、貧窮及越來越嚴重的財富不均、人口壓力、以及失業與不安全的生計。

自然資源是一些衝突的核心。綜觀人類的整個歷史,強權不斷地干涉資源富有的國家,藉由軍事或其它手段,以控制令人垂涎的資源,其結果經常是持久性的政治不穩定。石油開採、採礦、與伐木計畫的利益與負荷之分配,通常是極為不公平的,因此在全球各地常和當地人民發生爭端。

對可再生資源的獲取,如水資源、適耕農地、森林、及漁穫,也會產生爭端。這在彼此均直接仰賴資源基礎的健康與生產力、但卻有不相容需求的族群(比如農人、遊牧者、大農場經營者、資源開採者)之間尤為如此。隨著各種自然資源的不斷耗竭,以及因人口壓力與每人消耗量之成長而增加的需求量,這樣的緊張關係也跟著強化了。在如巴西、象牙海岸、海地、墨西哥、奈及利亞、巴基斯坦、菲律賓、與盧安達等國家,當地的暴力衝突,部分即是這些因素使然。

水資源是最珍貴的資源。對於人類基本需求如健康及食物,水質及水量都是無比重要的。在人口成長的情況下,於2015年前將有約30億人口(約為全球預估人口數的40 %)生活於缺水國家。(見第五章)

氣候變遷必然會使得許多環境挑戰更為艱鉅,於是很多這方面的爭奪也將更為激烈。更頻繁及更強烈的乾旱、洪水及風暴,將造成農作收成的浩劫、危及部分地區的可居住性、增加非自願的人口遷徙、並嚴厲地考驗著國家與國際的機構。

不同的社會群體及社區,經歷到不一樣的資源耗竭及環境劣化的後果,這樣的分歧將加劇社會與經濟的不平等,或深化種族及政治的隔閡。雖然稀有資源的競爭或環境退化的後果並不必然導致武裝衝突,但其經常會導致艱困及負荷的加劇、讓最受影響者更加絕望、並強化人們對於爭端有「零和」本質的認知。(見第八章)

可靠的糧食供應是決定人民安全或不安全程度的最基礎因子之一。糧食安全是貧窮、水資源的可得性、土地分配、及環境退化的交集;但在某些案例中,戰爭及社會崩潰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工廠式農場的蔓延及單一農作的提倡,也引發了人們對於糧食供應的安全及品質益發憂心。(見第四章)

綜觀整個歷史,強權不斷地干涉資源富有的國家,以控制令人垂涎的資源

在最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傳染病正在削弱及耗損家庭與社區、加劇貧窮及社會的不平等、大大地降低人民的預期壽命、並嚴重地增加經濟健康的負擔。愛滋病不只奪去許多農人的生命,也打擊很多其他處於生命中精華歲月的人。例如,在尚比亞,學校教師的死亡速度快到國家來不及訓練補充。疾病癱瘓了社會的所有階層,而危及國家的整體回復力以及治理與供應人民基本需求的能力。

資源耗竭、生態系破壞、人口成長、以及窮苦人們在經濟上的邊緣化,這些因素的結合已為更頻仍的、更具毀滅性的「不自然災難」(unnatural disaster)--受人為活動所惡化的自然擾動--搭起了舞台。最令人憂心的是,在很多發展中國家有龐大的失業年輕人口。

在就業機會缺乏、經濟前景不確定、及人口成長快速的情形下,即使沒有人口遷移,也會造成潛在的遊移不穩定(見第二章)。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在2004年的一份報告指出,全球有四分之三的勞工生活在經濟不安全的情況中。最令人憂心的是,在很多發展中國家有龐大的失業年輕人口,尤其在年齡介於15~29歲的年輕人口佔總人口40%或更高的國家。聯合國估計,在2005年前約有138個國家將面對「年輕人口膨脹」(youth bulge)的問題。

控制武器 調解衝突

小武器的控制已成為國際議程中受到確認的一部份。(見第七章)在這一類別的武器中,有一種武器的控制獲得了相當的進展,亦即人員殺傷性地雷(anti-personnel landmines)。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武器,造成了公共衛生系統極大的負擔,並讓肥沃的土地無法使用,經濟活動停滯,同時阻礙了戰後的重建工作。在1997年,一個具指標性的條約禁止了人員殺傷性地雷,該條約導致了地雷的使用減少、生產大幅降低、以及出口幾乎完全停止。另外,超過5,000萬顆的庫存地雷因此被銷毀,而地雷的受害人數也因而大幅降低。

另一項重大的法規成就,是全球已有許多國家簽署同意成立新的國際刑事法庭,做為審判涉及大屠殺、戰爭罪行、以及其他逍遙法外的罪犯。該法庭的規約於1998年通過,2002年生效;至2004年10月時,已有139個國家簽署了該規約,並獲得了97個國家的批准。

讓世界更安全的原則

重新賦予安全新意涵的這項工作,並不是學術性的練習,而是要遊說政策制定者對世界採取不同的眼光,以新的觀點來解釋趨勢、發展、與新聞事件,且最終可以提倡不同的議程與政策。重新定義安全,至少可得出三個核心原則。

首先,一個新的安全政策其本質需能有所改變,強化能夠解決不安全根源的公民機構。第二個原則是直接來自這般的洞察:一個新的安全政策最重要的,是必須具有預防性的本質。在暴力衝突可能即將發生的地方,衝突預防通常被視為是狹隘的、最後防線的工作;但是去了解衝突與不安全的根源,將有著更寬廣、更洞燭先機的應用性,而不僅僅是解決表面症候的工作。

第三個原則是一個新的安全政策必須是跨領域的,而且是整合性的。要了解複雜的安全挑戰、要對導致不安全的動力機制執行細緻的評估、要對於預防衝突與提供有意義的安全所需要的政策進行更有效的診斷,都需要整合來自種種不同領域的洞視,如政治科學、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歷史、公共衛生、與其他等等。

 本文摘自《2005世界現況》(State of the World 2005: Redefining Global Security),看守台灣出版
 本文不適用網站CC授權,如需轉載請洽看守台灣。
看守世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