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蟹怎麼做? 實戰5課行動GO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護蟹怎麼做? 實戰5課行動GO

護生.護蟹系列報導二

2014年09月23日
本報2014年9月23日屏東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迎著海風,汽機車奔馳急嘯而過,沒有時間停下來,也不曾留意,原來道路兩旁的海岸林間,綠葉遮掩下,這裡居住著一群體型嬌小的陸蟹。每到繁殖季節,母蟹就會離開安全的樹林,通過馬路前往海邊產卵。

來不及阻止的車輛、來不及救起的陸蟹,蟹殼壓碎裂開的聲音,嘆息。於是,護蟹行動展開。護蟹行動,你準備好了嗎?

綠島奧氏後相手蟹路殺情形。攝影:林登榮;圖片來源:臉書社團「四處爬爬走-路殺社」。

護蟹第一課  護蟹?觀蟹?

護蟹之前先認識一下這群可愛的陸蟹吧!台灣南部常見的陸蟹有凶狠圓軸蟹、毛足圓盤蟹、圓形圓盤蟹、奧氏後相手蟹、中型仿相手蟹等。這些陸蟹雖早已適應陸地生活,但抱卵母蟹仍得回到海邊,將卵釋放海中(降海釋卵),才能完成族群繁衍的使命。

這條往返棲地與海岸的旅程,從人類劃開海岸林,開闢了平坦筆直的馬路那天起,變成難關重重,危機處處。辛苦地爬過護欄與越過溝渠的母蟹,可能在路燈晃晃下喪失方向,或是被獵人撿拾當作釣餌,被車輛輾過(路殺, road kill)的機率更是大幅增加。

護蟹的目的是讓走上馬路的螃蟹安全抵達另一邊,並非是一場尋蟹或觀蟹的旅程。想進行生態觀察的遊客不妨參加在地社區所辦理的生態導覽活動。導覽員熟知當地生物的棲地與習性,不僅能帶領遊客深入私房秘境,找尋隱避林間的陸蟹,還會介紹當地特殊的動植物。在專業的解說下,更能安心觀察體驗生態奧妙。

在導覽員帶領下,小兄弟觀察被車輛壓扁的中型仿相手蟹;攝影:陳文姿。

護蟹第二課  報名以前

護蟹地點是螃蟹出沒的主要地點,目前在墾丁港口佳樂水路段,墾丁香蕉灣以及綠島都有護蟹行動。因應陸蟹種類、繁殖期、棲地環境以及習性的差異,護蟹的日期及時段都不盡相同,各地的護蟹行動也有不同的機制與需求。參與護蟹前,盡可能提前認識護蟹的工作項目。

以墾丁為例,香蕉灣因為車流量較大,需要管制車輛,並跟車主解釋說明,表達能力比較重要。而港口社區佳樂水附近的護蟹活動,車流量較少,須協助基本陸蟹調查。而港口段的護蟹時間為日落兩小時與凌晨3小時,深夜2點多起床準備到天亮才結束護蟹工作。護蟹時間短則兩三小時,長則四五小時,志工宜事前衡量自己的狀況,選擇適合的時間地點。

護蟹時間多在日落前後,天色不明,宜留意車輛維護自身安全。護蟹前應參加行前說明,了解注意事項。護蟹期間是否需自備工具(如手套、手電筒、雨衣、看板等),亦可事先詢問主辦單位。 

天亮時分,墾丁港口路段的護蟹行動;攝影:陳文姿。

護蟹第三課  護蟹最佳方案

抵達現場前,護蟹行動就開始了。護蟹地點都在陸蟹大量出沒的路段,開車的志工請減速慢行,下車的瞬間,請留意腳下。陸蟹體型偏小,以奧氏後相手蟹為例,約只有5元銅板大小。興奮的心情,昏暗的光線下,小心不要一時疏忽反而踩傷陸蟹。

陸蟹體型偏小,以奧氏後相手蟹為例,約只有5元銅板大小;攝影:陳文姿。馬路上的奧氏後相手蟹,很容易成為腳下與輪下的亡魂;攝影:陳文姿。

不少護蟹志工滿懷期待,以為護蟹就是抓螃蟹過馬路,這樣的觀念並不太正確。陸蟹受驚時為求自保,可能以自割的方式,捨棄部分身體逃走。肢體殘缺的陸蟹行動困難,容易成為被攻擊的目標。所以,保護陸蟹棲地,讓螃蟹自行過馬路才是最佳的方法。

將陸蟹暫時放置桶中的用意,原意是為了減少人與蟹的直接接觸,避免陸蟹恐慌。陸蟹大量出沒,來不及讓陸蟹過馬路時,也會採取相同的作法,但桶中有過多的陸蟹,反而造成打架或是將卵吃掉的悲劇,護蟹志工應多加留意。

護蟹第四課  蟹往何處去

當交通流量大,無法阻擋車流時,只能先將螃蟹抓起來護送過馬路。陸蟹該往哪邊走沒有標準答案。沒有卵的母蟹,可能已完成降卵,可放置馬路靠山側讓牠回到棲地;抱卵母蟹則是放於靠海側;還在草叢水溝中的陸蟹,可能尚未準備釋卵,無需刻意抓牠。未經判斷送錯方向,反而延長陸蟹往返馬路的時間,增加乾死與路殺的機率。但是,這些原則僅供參考。

實際上,我們並無法在抓蟹的幾秒內了解陸蟹的狀態。長期進行陸蟹研究的陳淯茜表示:「即便是抱卵的母蟹也有可能要過兩三天才準備釋幼,無法由外觀判斷母蟹降海的時機。」這是人為護蟹的難處。面對生物,我們有太多未知,護蟹任務不單純也不簡單。

奮力爬過護欄的中型仿相手蟹;攝影:陳文姿。

護蟹第五課 當護蟹遇到環境教育

最好的志工,是可以長期擔綱的志工,藉由在地持續穩定的人力,達到守護陸蟹的任務。但護蟹也歡迎各地志工的加入,讓更多民眾了解陸蟹面臨的困境,鼓舞陸蟹棲地的保育,拒絕殘害陸蟹的行為。之前曾傳出夜市攤商讓民眾釣陸蟹取樂,或是水族館販賣野生陸蟹的不良事端,如果有正面積極的環境教育,將可減少類似行為。

曾發生過不熟練的志工,因急忙抓蟹而誤傷了陸蟹;或受到陸蟹驚嚇的小孩(或大人),在陸蟹出沒區域慌亂踩踏;或因倦怠玩鬧追逐等情況。也有遊客假冒護蟹的名義,自行抓蟹。主辦單位雖可藉由行前教育與志工篩選,防範不當的護蟹行為。但對遊客的行為,除了勸阻,幾乎沒有任何約束力。

想像,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目前的護蟹活動有兩層意義,一是挽救陸蟹免於路殺的風險,至少,先做到延續陸蟹族群的使命。二在喚醒更多人重視陸蟹保育。

針對路殺問題,未來可在陸蟹經常出沒的路段,優先建立符合陸蟹習性的生物廊道,或者是在大發生(族群顯著大量出現)期間,進行小規模道路管制。但這兩種方式都需以陸蟹的生態基礎調查資料為基礎,否則,建立一條陸蟹不用的廊道,或是時間地點錯誤的交通管制,都無法真正達到護蟹的目的。

然而,生物廊道並無法防範獵人或觀光客捕捉陸蟹。未來,仍仰賴更健全的法律與民眾的保育觀念。台灣的護蟹觀念才剛起步,寄居蟹或陸蟹這樣的小生物很容易成為觀光客的紀念品。綠島護蟹的發起人之一林德恩表示:「只能透過各種方式,讓正確觀念慢慢的傳遞開來。這需要時間,我們會持續努力。」

下次看到「陸蟹出沒 減速慢行」,請降低你的車速,或者,停靠在路旁一下。讓這些奮力前進的陸蟹安全抵達馬路另一邊。(繼續閱讀系列報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