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危害看不見 人民自主監督挖真相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輻射危害看不見 人民自主監督挖真相

2014亞洲非核論壇現場報導之三

2014年09月27日
本報2014年9月2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江佩津報導

26日的2014非核亞洲論壇中,第二講題為「核能與輻射危害」,主持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協會理事長賴偉傑為此講題定位為「用民間的力量來檢視國家」。由5位講者,來自日本福島「不要核電的女人們(原発いらない福島の女たち)」的黑田節子、台灣環境輻射走調團林瑞珠、宜蘭人文基金會賀立維、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學術委員徐光蓉、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科醫師葉光芃,透過從核災直接受害者的角度出發,到公民自主監測、醫學專業,來剖析核能與輻射對於人體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影響。

輻射陰影何時消?  福島孩子難安心長大

來自福島縣郡山市的黑田節子

來自福島縣郡山市的黑田節子過去居住的城市有許多公園,但在311核災後,公園裡反而成了最危險的地方。她回憶起在3月11日下午海嘯發生,隔日因為地震的緣故已經停止送電、也沒有足夠的生活用水,必須排隊才能領取,直到3月13日才開始緊急避難。

透過第一核能電廠周遭的銫土壤污染地圖,可以發現隨著風向與地形,輻射污染覆蓋整個福島市,甚至蔓延到宮城縣,與車諾比核災時的輻射值相比,郡山市多數都是必須避難地區,但並不是所有市民都能夠順利離開去避難,再加上政府說法不定,儘管目前在災區有進行除污工程,從原先的2.91微西弗,到0.6微西弗,但根據隨身攜帶的量測工具,基本上都是大於0.6微西弗的劑量,地方政府也鼓勵市民進行除污,但要降低至適宜居住的環境,需耗時20~30年,花費逾10兆日圓。

「我們蓋核能電廠賺錢,發生事故又再賺一筆,這是現在的結構。花在除污的費用不如用來讓孩子避難。」她說。

因此2011年10月開始,福島女人做了許多抗議活動,也向地方法院提出告訴,但兩次判決、包括高等法院,都是駁回(却下),只是在判決書中卻也提及「繼續住在福島對小孩子是很危險的」,如今提出二審中。

2012年11月,福島原發告訴團也提出了第二次國賠。如今,在福島,國際原子能總署(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也進入福島,試圖教育小孩只要懂得輻射就是安全的,並於2014年1月開始建造環境創造中心,來營造與輻射安全共處的環境。

輻射如何害人體?  醫師:飲水、食物是關鍵

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科醫師葉光芃講解「輻射對人體的健康危害」,所提及的高劑量與低劑量暴露下,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除了明顯的急性健康效益外,還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的問題,在低劑量(1毫西弗)的暴露下,仍會造成分子層級的傷害、影響遺傳與下一代。

同時,輻射暴露的風險,對於女性與小孩會有較大的風險,透過2010年發表的論文「Effect of low dose ionizing radiation exposure in utero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adolescence」發現長期低劑量的暴露也會造成智商的差異。因此葉光芃醫師對於福島的情況提出的建議是「關鍵在於注意飲用水與食物」,福島核災至今只過了三年,可能暫時無法有全面性的報告,但要更加關注孩童的狀態。

人民齊心  監督核電安全

台灣環境輻射走調團在2013年完成了全台普查,到了2014年持續輻射值的量測,並進行可疑核種的調查。林瑞珠表示,在2013年的1959個測點,原能會後來發表了「走調團所公布環境輻射地圖所謂超標地點複測說明」,其實跟走調團報告結果相符,只是其中的核種是否「天然」?仍存疑。因此2014年先以有反應爐的縣市量測,調查結果發現人工核種測量到最多的是銥192(47次)、碘131、銫137,在台北則有鈽的存在,為此,她認為原能會與台電應解釋原因。

宜蘭人文基金會賀立維

賀立維則提出乾貯承包商核能研究所是隸屬於台電監管單位原能會,除不具公權力外,過去的貯存過程也令人質疑,再取出時曾發生7次氫爆,第七次時因失火,救火用水也污染了大漢溪水源。「我國已脫離政治的白色恐怖,卻正在製造核安的白色恐怖。」他說。

徐光蓉則提及2011年原能會向歐盟提出的「壓力測試(Comprehensive, transparent risk and safety assessment)」,雖然有來自國家的安全報告以及審查,但是只針對天災、重大災害因應,並不談不同反應爐設計與機齡、是否妥善建造和管理與維修記錄。「目前的核電議題都是專家治國,專家知識很難跟其他專業互動。」她說,她認為應該要求公共政策應能向一般人解釋,才能達到真正的安全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