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結合民謠 屏東社造成果展推特色小旅行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生態旅遊結合民謠 屏東社造成果展推特色小旅行

2014年10月29日
本報2014年10月29日屏東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若是到恆春,就愛落雨的時候...」生態旅遊不只是推廣生態,恆春半島的生態旅遊,還結合了聽民謠、學民謠的遊程,讓遊客走進社區,體驗生態之美,也認識社區的特色文化、與人互動。屏東縣政府表示,這是屏東社造8年來在恆春半島的努力成果。

為了展現屏南地區社造成果,屏縣府今年特別以小旅行的方式,邀請各部會和社造相關人員走入恆春半島,規劃結合生態與民謠的3種遊程,帶領大家深度認識屏東縣的社區營造成果。

「今年以『民謠.旅行』五感體驗方式,讓大家不僅傾聽大自然的聲音,也可感受民謠樂聲,秋遊半島有不同的體驗,」文化處處長徐芬春說。

屏縣府今年以小旅行方式,邀請各部會和社造相關人員走入恆春半島,規劃結合生態與民謠的3種遊程,帶領大家深度認識屏東縣的社區營造成果。

社造團體長期陪伴社區  屏東發展全台最多生態旅遊

恆春半島生態旅遊蓬勃,是在地社區努力多年後展現出的爆發力,屏科大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指出,屏東縣是全台最多生態旅遊遊程的地方。徐芬春表示,這樣的成果是社造團體長期陪伴社區所展現出來的。在屏南地區,陳美惠所成立的社區林業研究室,帶領學生進入社區,長期陪伴社區和經營,發展出耀眼的生態旅遊產業。

其中在恆春半島,就有包括社頂、水蛙窟、龍水、里德、滿州、大光和港口社區,過去幾年陸續推出當地的特色遊程,據統計,2012年有超過2萬人進入這些社區參與生態旅遊。

陳美惠認為,這是很不容易的成果,因為生態旅遊是相對較為節制限縮的旅遊型態。這些社區所推出的遊程,在合乎生態旅遊白皮書的規範下,發揮保護生態、尊重文化資產的推廣效益。還有,帶遊客深入社區與人互動,是最精彩、讓人感動的部份。

青年投入社造  透過生態旅遊在地創業

陳美惠說,最辛苦的是研究室的學生團隊,他們不僅陪伴社區,還跟著地方學習,最後靠著生態旅遊的專業留在屏東成家立業。

「草原之星」演唱民謠

每週日下午在恆春水舞廣場演唱民謠的「草原之星」,就是屏科大的學生在走入社區後,與社區阿公阿嬤共同組成的民謠樂團。在〈思想起〉一曲傳唱者陳達的故鄉大光社區,他們培訓社區解說員以傳統歌謠帶領遊客,導覽遊程結合了生態和民謠,讓遊客透過聽覺,深度認識社區生態特色和文化資產。

除了陪伴社區,他們也成立生態旅遊公司,專門帶遊客到屏東各社區進行生態旅遊。為了推廣生態旅遊,屏東縣政府建制了屏東社區生態旅遊網,民眾可上網報名參加各種套裝遊程,遊程有1日或2日遊的選擇,價格從800元~2500元間不等,只要4人即可成行。

社區找到特色定位  讓人走入社區而感動

今年縣府推出的社造成果展小旅行,規劃3種主題的「漫步社區」遊程,規劃的遊程中,除了有恆春半島的社區生態保育成果,也結合了地方的文化保存的故事,例如楓港社區洗刷烤伯勞的惡名,改建廢棄營區成立伯勞鳥展示館;佳冬的張家商宅是政府與民間攜手搶救傾頹傳統客家夥房的案例,以及後灣社區的海鹽文化重現海邊住民的傳統技藝等,都有其社區特色和顯著成果。

讓社區找到自己的定位與資源,也讓更多人走進社區而感動,是屏東推展生態旅遊成功的地方。

「讓社區找到自己的定位與資源,也讓更多人走進社區而感動,」屏東縣長曹啟鴻指出,台24線、台26線、阿塱壹古道及小琉球等,都是屏東推展生態旅遊成功的地方。他期望屏東的發展,不以追求成本極小化、利潤最大化的方式去追求競爭力,因此生態旅遊是屏東永續發展的策略和社造特色。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