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四停工封存 非核家園路仍遠 | 環境資訊中心
地球公民通訊

核四停工封存 非核家園路仍遠

2014年12月04日
作者:邱花妹(地球公民基金會監事)

災難常帶來省思與改革的契機,1986年蘇聯車諾比與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先後在全球激起兩波反核運動,台灣也不例外。

2014 廢核遊行。地球公民通訊21期

車諾比核災後的台灣反核運動

車諾比核災時值台灣解嚴前後,民主化的政治氛圍孕育了台灣第一波反核運動。對被迫與核一二三廠為鄰的居民,對被騙是蓋罐頭工廠但實為核廢料儲存場的達悟族人,乃至絕大多數台灣人而言,核電是獨裁政權強加給這片土地與人民的發電模式,人民對核電廠興建、對核廢料處置的知情權與參與決策的機會全然遭到剝奪。1987年,蘭嶼達悟族展開反核廢運動;以建立非核家園為宗旨的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成立;隔年,貢寮鄉親組成鹽寮反核自救會。1989年林俊義出版《反核就是反獨裁》一書,點出反核運動挑戰政治獨裁、科技與專家獨裁的性質

1985年,核四預算因台美關係生變遭立法院凍結,但到1992年又打算動支。當時國會已完成改選,取得三分之一席次的民進黨透過國會攻防擋下核四預算,是反核運動重要戰場。1994年,國民黨為避免核四預算年年引發爭議,強行一舉通過八年核四預算。同年,林義雄以禁食、十萬人聯署,倡議核四公投;貢寮居民舉辦核四公投,96%不同意興建;反核團體發動罷免台北縣擁核立委,但在罷免門檻過高、公投投票率過低下收場。1995至1996年間,蘭嶼則成功阻止核廢料繼續運送至蘭嶼。

2000年,陳水扁當選宣布停建核四,但停建四個月即因各方壓力復工,重挫反核四運動。2001年雖重啟核四公投,但2003年立法院卻立下鳥籠公投法箝制人民行使直接民主。2002年,非核家園列入環境基本法,聊備一格。但承諾2002年遷出蘭嶼的核廢料至今仍在蘭嶼,2007至2011年間的核廢料檢整作業甚至擴大了蘭嶼的核廢汙染。

遭重挫的反核四運動回到草根沉潛。2000年原環保聯盟台北分會青壯派成員成立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鹽寮自救會一起投入核四工程監督並透過紀錄片、諾努客文化活動,延續反核四運動的生命。2010年核四測試事故不斷,終於受到媒體關注;2011年初鹽寮反核自救會決定重啟抗爭。

同年311福島核災爆發,台灣歷經25年的反核四運動再次風起雲湧。

福島核災後的反核運動

福島核災後,台灣上街反核的人數,從2011年320的2000人,2011年 430與2012年311的一萬人,至2013年309創下22萬人的歷史紀錄。

除了長期反核的草根居民、環保團體與公民組織,更多了知名藝文人士、都市中產階級及年輕世代的身影,發起各式自我教育與積極行動,例如每週五晚上風雨無阻地在自由廣場舉辦「不要核四、五六運動」集會、組織全國反核柑仔店,舉辦反核插畫展影展、座談演講、童樂會等。相形之下,過去在台灣反核運動中,標榜反核的民進黨則明顯在這波超越藍綠分野、由公民團體主導的反核運動中失去影響力。

2013年,各種民調顯示廢核民意居高不下,行政院長江宜樺遂拋出「核四公投」,但卻操作高門檻鳥籠公投,試圖封殺廢核民意。此舉立即招致各界猛烈批評,激出3月9日高達22萬民眾上街頭,上百個環境、教育、勞工、人權與學者等公民團體組成「全國廢核行動平台」。

但執政當局仍不放棄擁核論述,除了無限上綱核電與核四的重要性,又透過國民黨團箝制立法院、追加核四預算、拒絕修改公投法,在假安檢真續建的質疑聲中,更引進核工業集團專家來為續建核四背書。這種以黨意凌駕民意、閹割立法監督權,卻難以透過公投制衡失能代議政治的現象,顯示行政權持續獨大專斷,已讓台灣人民不僅身處核災威脅,也面對民主崩壞與憲政危機。

2014年4月22日,林義雄為「落實民主,停建核四」展開禁食,呼籲台灣人民「採取各種積極有力的方法,共同來敦促權責機關停建核四」。此舉激起全國人民不捨與憤慨,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立即總動員推動「停建核四,核一、二、三廠盡速除役」、「還權於民,下修鳥籠公投法門檻」的運動目標,公民行動再度遍地烽火。

2014 廢核遊行。圖片來源:地球公民通訊 21期

4月26日,車諾比事件28周年,全國廢核平台發動3萬人夜宿凱道,次日更號召5萬人占領忠孝西路。面對林義雄持續禁食與不斷升高的社會壓力,執政黨被迫宣布核四一號機完成安檢後封存、二號機停工,林先生結束為期9天的禁食,福島核災後再起的台灣反核運動,贏得了階段性勝利。

廢核運動的未來挑戰

然而,廢核運動的挑戰還很多。

首先,政府以黑箱安檢為核四漂白(7月30日經濟部宣布核四廠一號機通過安檢)、編預算養核四(至2017年約需20億)、又拒絕修公投法,因此,核四仍可能重啟,或以核四封存要脅核一二三廠延役。

其次,執政當局持續操弄專家政治,一再以黨意閹割立法監督權,又圍堵人民行使直接民主的權力,種種充滿算計的施政策略,曝露出國民黨政府藐視民主的獨裁政權性格。換言之,從1980年代反核人士喊出反核就是反獨裁以來,台灣的民主與反核運動至今仍有很長遠的路要走。

最後,政府與核工業仍未提出核廢料的終極處置方法,至今蘭嶼上萬桶核廢料未遷出、核一二廠燃料池也將爆滿,估計核一二三廠除役後,台灣將有9千噸高階核廢料加上90萬桶的中低階核廢料。逼迫政府與核工業面對核廢問題、停止生產核廢料,將有限的資源用來解決核廢問題,正是我們這個世代無可迴避的責任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