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置空間大改造 環教社區落成經驗談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閒置空間大改造 環教社區落成經驗談

2015年01月21日
本報2015年1月21日苗栗訊,林睿妤報導

山柑社區將閒置空間打造成環境教育場域,圖為紅磚廊道一景

以社區居民為主導的環境教育經驗,漸漸成為主流。環保署19日辦理環境教育參訪,探訪桃園市三和社區及苗栗縣山柑社區,分享居民多年努力的經驗與成果。

凝聚力量 打造現代桃花源

作為全台灣第一個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的社區,桃園龍潭三和社區里長謝金棋以「減量」思維,不以建設優先,用減少開發、水泥等方式,自民國94年起推動農村再生。

當時的三和村從95年開始與其他鄉里共同抗爭華映、友達排放之工廠廢水,歷經多時,二廠已承諾在今年底完成廢水回收零排放計畫,與社區共生共榮。

三和社區居民進行社區資源調查,並陸續完成植物、鳥類專冊

三和社區發展協會社區規畫師黃月錩表示,社區發展可從軟性的藝術文化層面,以及水保與生態兩個方向,達到共同凝聚社區的目的。三和社區已是成熟的關懷照顧據點,能發揮社區互助功能,居民更定期參與社區資源調查,利用假日觀察、記錄鳥種,明年度也將開始進行蝴蝶生態調查。

透過農村特色、生態景致,發展出多套環境教育體驗活動課程,並直接從「幾公尺外」的農地獲得所需食材。

謝金棋對社區的自給功能,頗引以為傲:「一整年不離開社區也活得下去」。

回收物及閒置空間 新生活從這裡開始

山柑社區志工利用廢棄利樂包製成創意衣物苗栗縣苑裡鎮的山柑社區,最早則以資源回收及環境綠美化為號召,凝聚社區共識。

山柑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王德川與里長王平盛表示,自從民國96年開始,便帶領社區志工,堆動環境清潔、窳陋空間活化,將老舊屋舍改造成回收站。透過創意,居民也們將回收利樂包及廢棄旗幟製成衣物,穿上身即是「環保電音六福星」,在大小活動場合踏整齊舞步,宣導環保觀念。

山柑社區於民國100年獲得環保署全國環保模範社區特優獎後,開始推動環保小學堂計畫,除持續進行回收,另修復社區內的王家古厝。

復古的庭院及紅磚文化廊道,不僅成為居民的新聚會所,亦成為來訪遊客的最佳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跟著受環教培訓課程的居民志工導覽,遊客從社區保留的傳統碾米機可窺米食文化、土角厝示範牆可窺傳統農村房舍工法。社區闢出用友善環境農法施作的菜園,不僅邀請居民共耕共食,也為遊客展現農業的生態知識。

苗栗縣環保局綜計科科長曾聿穎表示,山柑社區居民大多是王氏宗親,平時對社區事務的參與度高,「每次到山柑社區,都看見新改變」。雖然當地仍存人口老化議題,但居民充滿活力,社區已嘗試青年志工活動,並與當地國小作教學結合,縣府未來將積極輔導社區成為環境教育認證場所。

山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導覽員,在碾米機展間裡介紹米食文化解說土角厝工法

【參考資料】

作者

林睿妤

念過森林,見過幾次微光透入林子的魔幻場景。現在覺得世事不能勉強,但願還有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