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22日
作者:楊育昌;攝影:李進興
在東亞地區的水鳥之中,善於長期潛水的種類很多,像鸕鶿、潛鳥、鷿鷈、秋沙鴨......等類,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這些鳥類中,台灣可以看到的也不少;但其中一年到頭都待在這裡的,大概只有小鷿鷈了!
小鷿鷈普遍分佈在台灣低海拔山區及平地的魚塭、湖泊及草澤環境。牠們漂在水面上時,外型像是小型的雁鴨;但當牠們上岸時,幾近於無的短尾、長在身子後端的雙腿、以及笨拙的行動,就可以顯示出了這種可愛的水鳥和鴨子之間的不同了!
在繁殖期,成年的小鷿鷈體色以黑褐色為主,在臉頰及頸側為栗紅色,黑色的嘴巴基部,有鮮明的黃色斑點;而在非繁殖季,小鷿鷈的體色不但變為暗褐及污白色,嘴角的黃斑也變得較為模糊,甚至完全消失。牠們常長時間潛水覓食或躲避敵人;狀況緊急時,甚至會在水面上拍翅作短距離的奔跑。
每年春季,牠們會在水草叢旁建立浮巢進行繁殖;幼鳥為早熟性,出生後常由親鳥背負著四處行動,小鷿鷈的亞成鳥外型上與成鳥冬羽極為相似,頭頂和背部以暗褐色為主,頸部及腹部則為污白色,遠遠看去,就像是一團棉花漂浮在開闊的水面上,相當地可愛!
[美麗桌布:小鷿鷈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