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出版人物特刊 張慰慈盼傳達環保精神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獨立出版人物特刊 張慰慈盼傳達環保精神

2015年02月04日
本報2015年2月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黃淑玲報導

以推動環境保護為主的「寰宇人物─絲路特刊」,於2015年2月創刊,於全台誠品書店、大潤發服務台上架。內容分成「傳承」、「綠活」、「關懷」、「藝文」 4單元,64頁細緻紙質,卻是免費贈閱。

寰宇人物絲路特刊

報導人物 不以普世價值定高低

創刊號的封面人物有著陽光炙曬後的膚色,靦腆的臉上刻畫著深深的歲月軌跡,咧開笑的嘴中參差不齊的蛀牙,吸引了讀者目光。

總編輯張慰慈輯在封面故事進一步說明了月刊定調:「照片上的老農,是一位中國揚子江畔的農夫,耕作是他從事了一輩子的工作,幾代相傳典型的務農子弟。」而這本絲路特刊介紹的人物,即是不以普世價值論斷社會地位,要對不同的人生故事,獻上同等敬意。從有機小農至部會首長,皆傾聽他們的理想、讓他們說自己的故事。

月刊就是我的肥皂箱

而獨資出版的張慰慈,同時身兼總編輯重責。她表示,在一片數位化出版的風潮下,敢以紙本出版「寰宇人物─絲路特刊」,每月目標6000本,不敢說沒壓力,但她有自信編輯出的內容,都值得讀者好好捧在手上閱讀,並且收藏。

「媽媽問我,哪來的『憨膽』?」她說完爽朗大笑,可看出半年前,面對食安風暴促使她決心辦月刊的豪氣。

「月刊就是我的『肥皂箱』,我願意用最阿Q的方式,把我知道的對的事情,一件件耐心講給你聽。我就是要講,一個人願意聽,我就講給一個人聽;一個人願意聽進我講的,那就多一個人來保護環境!」

「我們談的不是新聞,我們不是媒體。新聞汰換率很高。我們傳遞生活觀念,這種態度是信仰的一種。」

有感於虛擬網路世界太容易取得,她說:「這年頭,不出網路數位版,卻選擇燒錢出版紙本月刊,就像我從事品牌建立與行銷多年,想擴大規模與永續經營,終究還是要有實體產業作後盾支持。」

學會珍惜 捧在手心閱讀

不希望刊物在網路上快速上演又快速被替換,張慰慈出版的紙本月刊,不只內容,連紙張都精挑細選,要讓讀者有實際接觸的感動,更重要的,是懂得「珍惜」。

談到現今社會生產過剩與食物浪費,張慰慈認為,培養「食德」是很重要的一環,必須「從教育基礎著手,才是治標的有效方法。」。

「其實我們擁有的,一直都比我們需要的多很多」輕忽是最大問題。她舉封面照片為例,當時老農蹲在田壟邊,剛用完餐,碗裡米粒殘渣一點不剩,老陶碗在太陽下閃閃發亮,和額上汗珠相映成趣。

「拿老農的照片給朋友看,他問:為什麼封面人物是他?他的專業是甚麼?」張慰慈說:「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老農教會她什麼是珍惜、怎麼盡本分、腳踏實地過生活。

信仰成為支持力量

而身為一家國際公司負責人兼特刊總編,張慰慈的毅力與堅持也令人印象深刻。採訪當天,她與記者約在醫院,原來張慰慈的父親才解除病危,主治醫師約定晚間7點討論病情與治療計劃,她便帶著月刊主編,提早1個半小時,一同受訪。

她說:「這是爸爸第二次病危,第一次病危是2003年,我是獨生女,為了照顧爸爸,不到1個月,安排好員工出路,毅然結束國外公司回台。結果,爸爸幸運地痊癒。而我,也因此落腳台灣。」

「我每天做的事就是:反省、懺悔、發願、感恩。」本著對信仰十足的信心,張慰慈深信菩薩有最好的安排,關鍵時刻一定有人會出手相救。加上父親兩次生病都非常突然,讓她看到無常,因此更把握時間。「雖然我把照顧爸爸擺在第一位,卻不代表我不做其他事,所以這本刊物才能在爸爸病危期間,順利出刊。」

生活態度 決定幸福

張慰慈從事品牌建立與行銷多年,這也是寰宇絲路國際公司目前的主要營業項目,她樂於教育年輕人,願意把公司賺到的錢拿來投資這本月刊,也特別感謝每一位受訪者、撰稿人,每位都是她眼中的大人物。

她希望從台灣最高首長到一方土地的有機小農,能成為四海一家的兄弟,也希望能讓看到這些文章的官員,產生一點點的參考、好奇。「一點點就行,如果在某些國家政策上,我們能說上那麼一點點嚮往,人民應就會多一點點幸福。」她說道。

「幸福有時跟經濟好壞無關,純粹是個生活的態度實踐。」生在這個年代,在關鍵時刻,能幹點兒傻事,因夢想而成就志業,就能多了些真實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