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海人的尊嚴 | 環境資訊中心
廖鴻基

討海人的尊嚴

2002年03月03日
作者:廖鴻基

我尊敬討海人,尊敬他們在海域裡的生活能耐及風浪下的歷練。我尤其尊敬老討海人,他們見證了沿海漁撈設備從簡陋到精緻,也見證了台灣沿海魚類資源從繁榮到枯竭的過程,他們可說是台灣海洋文化的資產之一。



台灣討海人的性格,大致上可說是率直的或粗魯的。海上生活使他們習慣以直截了當的態度來面對多變的環境。日積月累,他們的性情大致坦率而直接。性格的成形是成長過程及生活歷練長期累積而成的。與他們相處,我時常懷疑為什麼同樣環境養成的討海人,有的謙虛內斂,有些則輕狂驕傲?率直也好、粗魯也好,兩者之間雖然僅一線相隔,但給人的感受有如天壤之別。一樣米養百樣人,在討海人身上可說是一樣海飼兩樣人。



台灣討海人常講一句話來嘲諷狂妄驕傲的漁人,他們會說:「討無三日海就叭叭響!」這句話和我們講的「半瓶水響噹噹」是一樣的意思。無論陸上或海上,越實在、越有本事的人通常就會越懂得謙虛的必要。



可能由於沿海魚類資源的日漸枯竭,台灣沿海漁業可說是前景黯淡。佔台灣漁業人口主要比例的沿海討海人,他們的生活漸漸陷入困境。許多沿海討海人的子女連他們家的船都不認得,我們也不會再聽到:「我以討海人為榮。」這樣充滿自信的話。因此,多年來政府以多項補助及優惠措施來照顧沿海漁業。久而久之,大多數沿海討海人也習慣以弱勢者自居。



若我們的沿海討海人一直把接受照顧視為是理所當然的話,那我們不難預期沿海漁業的蕭條甚至凋敝將會是必然的結局。因為,我們的沿海討海人已經失去了生存的基本尊嚴。



並不是說接受補助、接受照顧是不恰當的。補助或照顧的真義應該是協助度過難關並在其間尋求轉機。當接受照顧者誤認為接受照顧是理所當然,而不進一步思考其他生存的可能,這將形同接受豢養,這是生存基本尊嚴的淪喪。沒有尊嚴意味著沒有生存的堅持,也表示著不會有生存的努力。繼續這樣下去,我們的沿海漁業將沒有未來,也將不會再有生機。



以現實環境來看,我們的沿海漁業已經沒有粗魯、驕傲的本錢。然而,我看到我們大多數的沿海漁民朋友並沒有轉型、升級的思考及準備,而大多仍然停留在安於接受補助或動不動就以抗爭對立來爭取補助的階段。這是直接、率直的表現,也可以說是粗魯、驕傲的行為。



我曾經聽說,在我們的漁業政策上,沿海漁業是放任著讓其自生自滅,也就是說,我們的沿海漁民將是被放棄的一群。是真是假不得而知。照顧是在照顧,但我們的沿海漁民若不思振作,以現況來看,不是被放棄也將會是自棄的結局。



我認為我們的沿海漁民是最能代表台灣海洋文化的一群人,他們的消失將會是台灣海洋文化資產的損失。如何從粗魯驕傲中走出來,以謙虛的態度面對生存難關,將是我們沿海漁業繼續下去的機會。路是人走出來的,海上風裡來浪裡去我們的沿海漁民朋友都能夠堅實刻苦的生存下來,現實的難關應該是難不倒他們的。



多麼想聽到我們的沿海漁民朋友在度過難關後挺起胸膛說:「我以身為台灣的討海人為榮!」這才是我們討海人的尊嚴。

資料來源:本文原刊載於2002.1.26聯合報/聯合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