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論文、度假村 (上)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海參、論文、度假村 (上)

2001年12月19日
作者:趙世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

圖1.萬里桐寬廣的潮間帶墾丁的7月,豔陽高照,熱得快讓人中暑。阿田和我照例前來萬里桐執行國科會研究計畫。十多年來,我每月都會來這裡拜訪我的黑海參族群,有時一個月會來兩次。

萬里桐是一個純樸的小漁村,村前潮間帶寬闊,是墾丁少有的珊瑚礁平台。這裡生命豐富,像一個重要的種源庫。光是在這裡,我就抓過30種海參,種類比全台灣其他地區加起來還要多。在學校教書的這幾年,我喜歡帶學生來此作戶外教學,觀察潮池中豐富的海洋生物。傍晚,我們在村旁的小海灣游泳,累了,躺在椰樹下打盹。晚上,我們在沙灘露營,頂著滿天星斗,喝著可樂和啤酒,歡笑聲隨風飄向巴士海峽。

圖2.村前的小海灣水質清澈然而,這裡多樣的生命卻一天天消失,我來的次數也將逐漸減少。

海岸前剛完工一棟白色的度假村,步道和遊憩設施緊臨海邊,假日一到,經常客滿,我的研究地成為遊客戲水的地方。眼前,紅男綠女、老老少少正有上百人在潮池中撈魚、抓蝦、撿貝殼,他們翻動石塊,踩在我心愛的海參身上。

圖3.潮池中豐富的海參望著這群遊客,我茫然不知所措,因為今年我的研究計畫就會做不下去了,非換地方不可。然而,我對這裡有很難割捨的感情。12年前,在我人生最困頓無助的時候,這裡發生了一件影響我一生的大事...。

1989年1月2號是個難忘的日子,當時我是博士班學生,每月都會前往萬里桐採集,研究題目是這裡海參的生殖。我總是一個人搭中興號由台中到恒春,在鎮上租一部機車,後座載一個釣魚用的冰桶,前往萬里桐。

圖4.十年前的沙灘台灣的海邊每天有兩次低潮,在冬季的墾丁,一次在正午,一次在午夜。中午的低潮還好,午夜就辛苦了,落山風吹得我騎起車來膽戰心驚。月黑風高,一個人拿著手電筒在潮間帶走著,一月的寒風刺骨,海水更是冰冷,我常無助的認為自己再也唸不下去了。

這一夜,我右肩背著冰筒,左手拿著手電筒,在低潮線附近走著,腦海中想著指導教授對我論文計畫無情的批評:「你的論文架構中還少了一個較深入的主題,你應該找一個沒人研究過的新方向,深入的做下去,才會有新的創見…」,想著想著,珊瑚礁崎嶇不平,一不留神,滑了一跤。

圖5.今天的沙灘和度假村在摔下去的一瞬間,我本能地伸出右手往地上撐,手掌一陣刺痛,也聽到「滋」的一聲,手好像壓到了某種動物,牠發出這種怪聲,好像是身體內的水由嘴巴或肛門被擠出的聲音。

冰筒內的採集工具和藥品散了一地,燈也熄了,右手正壓在一坨軟軟的、冰冰的動物身上,下意識知道是一隻海參,應該是這裡很常見的一種黑海參。

將燈撿起一照,小池子被血跡染得紅紅的,被我壓到的正是黑海參沒錯,被壓得斷成二截。可憐的小東西,這一壓可能已經讓牠肚破腸流,血流如注。

「不對!海參是沒有紅色的鮮血的!」「莫非,這是我的血?」再瞧清楚,手掌拇指下果然有一個大傷口,還在冒血,沾到鹽水,手掌一陣痛楚。

再看看這隻斷成二截的黑海參,好像不是被我壓斷的,因為沒有傷口,最奇怪的是兩截之間有一條細肉將牠們連住。哇!原來牠只是一隻,正在斷裂,已經快分開了,只剩身體中央細細的一段還沒斷裂。

我喜出望外,把冰桶扶正,坐在寒風中、睜大眼睛瞪著牠,手電筒的燈愈來愈暗,午夜1:00至4:00,牠終於將自己扯斷,變成二隻,手電筒也正好沒電。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網址:http://www.nmns.edu.tw/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網址:http://fnmns.nmns.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