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恆春大光社區「漁夫便當」的開賣發表會上,墾管處與大光社區簽署了合作備忘錄,處長劉培東承諾未來與社區一起推廣生態旅遊並支持其農特產品,包括社頂、里德、水蛙窟等社區夥伴也到場共襄盛舉,表達互相合作的支持。
除了墾管處和社區夥伴,在發表會上還有一群年輕人從中穿梭,接待記者、安排活動流程,規劃漁夫便當推出的各項工作,他們是里山生態公司的青年創業者林志遠、林惠琪等人。
墾丁每年有700萬觀光客,龐大的觀光錢潮吸引不少人來此開民宿、餐廳創業,但是同樣在墾丁創業的林志遠和夥伴們卻不一樣,他們在恆春老街上開了一間「森社場所」,提供的是墾丁地區的生態旅遊諮詢服務,店面並展售墾丁和屏東地區的社區農特產品。
從學生時期跟著屏科大社區林業研究室的陳美惠老師一起出入墾丁,在社區蹲點,輔導社區推動生態旅遊,林志遠說,幾年下來,發現「恆春的土地很黏」,因此決定留下來創業,為墾丁開始萌芽的生態旅遊產業注入穩定的力量。
用生態旅遊創業:開發社區資源、包裝、再推出去
根據里山生態的統計,目前每年有2萬多人次進入社區進行生態旅遊,以墾丁每年700萬的遊客量來說,顯示當地生態旅遊的推動還有很大的成長機會。
里山生態在墾丁輔導合作的社區有7個,包括社頂、里德、水蛙窟、港口、大光、龍水和滿州協會,其中社頂的生態旅遊歷經10年經營,已經在墾丁形成口碑,其他如里德、港口有賞鷹、賞路蟹等特色遊程而受到歡迎,大光社區則是可以進入潮間帶做生態解說,也有不錯的迴響。
不過,這些看起來豐富又獨特的生態遊程,卻不是社區一開始就有的。林志遠說,這些社區能走到今天這樣的成果是一條漫長的路。
「社區有很多待開發的資源,但是過去沒有人協助他們把這些原料開發成產品,我們從旁邊輔導他們,開發產品,進行包裝,然後推廣出去。」在這當中,里山生態與社區的合作一開始是指導,慢慢地把一些經驗模式交給社區,讓社區可以自己承接起來。
這樣的過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力氣陪伴社區,「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跟社區居民開會,幫忙解決問題,辦活動一定一起處理,他們不知道怎麼做的事,我們就撩下去一起做,」林惠琪解釋。
林志遠則說自己如果不是在森社場所,就是在社區裡,幾乎每天都要不斷地與社區溝通協調,「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技術,就是一直陪在社區身邊。就好像今天社區大哥說的,做社區生態旅遊要有愚人(憨人)的精神,才能堅持下去。」
墾丁生態旅遊的整合服務窗口
當社區的遊程產品已經備齊,社區成員也準備充分。遊客從哪裡來?
「並不是教了他們導覽之後,遊客就會自動找上門來,」林志遠說,把產品開發出來,接著他們要協助社區做行銷和推廣,就在這樣一連串與社區的互動中,里山生態找到自己的定位。
林志遠提到,里山生態要做的是讓各個社區的遊程可以串連和整合推廣,當遊客想到墾丁進行生態旅遊,他們可以為遊客規劃1到3日的遊程和住宿建議,各個社區的特色農產伴手禮,也都集中在森社場所展售。他們成為墾丁生態旅遊的整合服務窗口。
黏在恆春土地上 成為生態旅遊的帶路人
隨著業務量提升,目前公司成員也增加為5位。去年6月開始,他們在恆春老街上成立了「森社場所」,因為這裡可以增加接近遊客的機會。「到墾丁的遊客不一定會走到社區,但是有了店面後,遊客有比較大的機率走來這裡,走進來就可以認識社區,下一次再來墾丁的時候,可以考慮到社區走走。」
走進森社場所,迎面牆上掛著3個梅花鹿的頭骨裝飾,象徵著當初創業的3位成員,就像是墾丁生態旅遊的「帶路人」,「生態旅遊要有人帶頭去做,慢慢滾動讓更多人進來,」林志遠說,「社區的年輕人或許還沒有找到回鄉工作的理由,但是我們先代替他們與社區一起努力。」
從恆春半島小農的農產品、特色文創和屏東出版品,森社場所展售的不只是墾丁獨有的在地風味,更展示著年輕人留在鄉下為生態旅遊產業一起努力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