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氣候變遷挑戰 環署:台灣亟需完整、良好國土規劃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迎接氣候變遷挑戰 環署:台灣亟需完整、良好國土規劃

2015年04月23日
本報2015年4月23日台北訊,實習記者張淑貞報導

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威脅已是跨國事件,各地自然災害或環境災難不再只是個別國家的責任。4月20~22日在國立台灣大學所舉辦為期3天的2015生態、環境與能源前瞻國際研討會,即是為了全球跨區合作而做的努力。

本次會議由行政院環保署、台灣大學能源研究中心、科技部3個單位主辦,協辦單位則有德國宏博基金會與台灣宏博人等研究機構,會議目的是為引進國際經驗和專業知識,協助台灣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

台灣面對的環境挑戰

會議開場首先由現任環保署長魏國彥與前任環保署長沈世宏,向約200名聽眾針對台灣所面對的環境挑戰與政府對於環境災害所做之回應。

講者提到台灣對於環境壓力相對脆弱與敏感;災難修復計劃往往是一個破壞和重建的無止盡循環。環境工程未必是最終答案。台灣需要一個良好妥善並且有利永續發展與管理的國土規劃架構。政府各單位之間的協調與公私部門、公民之間的共識是國土重建計畫成功的關鍵要素。

莫拉克洪災後橋梁重建,作者Ckbubutp,CC BY-SA 4.0授權。

中央氣象局主任研究員盧孟明亦提出氣候變遷對台灣天氣的影響,表示過去103年間(1911至2014年),台灣出現明顯暖化趨勢,年降雨日每10年約下降4天。

碳排放交易的空間、時間條件

碳足跡,作者net_efekt,,CC BY-SA2.0授權

德國明斯特大學經濟學教授Andreas Löschel,討論引進排放交易計劃時的必要條件。排放交易是一種(又稱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藉由經濟誘因以控制污染,達成減污目標的市場策略。

Löschel提出排放交易的空間與時間條件,他認為應該允許兩個遵守期之間能夠預借許可證,以增加交易靈活度,並且,交易機制的設計,必須限制從監管區域外購買額外許可證,以確保污染物或排放濃度在一定區域內不會超過水準目標。

不確定條件下的能源決策過程

為因應在不確定狀況下制定能源政策,任教香港城市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的Scott Valentine提出了幾個原則,他認為政策制定應能涵括各種新興技術,建立了清楚且循序漸進,並能直接解決緊急問題的中短期目標。同時維持勢能,確保長期策略目標也能完成。此外,應建構精確的環境監測系統,重視可能的非預期發展。

氣候性極峰相,作者jazzlamb,CC BY-NC-ND 3.0

氣候變化與農業

一名印度農夫,作者Ananth BS,CC BY 2.0授權

印度在應對氣候變化上屬於情況較為緊急的國家,資源的永續使用與管理相對更為重要。

任教印度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環境科學學院的N. Janardhana報告了奇特托奧爾區Swarnamukhi河在和內洛爾地區Kalangi流域的水資源管理案例。

由於當地農業常面臨灌溉水源不足或海水倒灌的問題,因此設置了流域管理系統和雨水收集裝置,加強基流與季節性河道的存儲容量,希望最終能夠改善飲用水與農業供水不足的問題。

任教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土木工程系Biswajeet Pradhan也報告了氣候變遷在馬來西亞所造成的影響。Pradhan指出馬來西亞不僅有洪水、大規模遷徙、乾旱等氣候災害,氣候變化對於社會經濟地位與人類健康同樣影響甚鉅,尤其對於氣候較為敏感如農業、水資源相關行業以及沿海地區的居民。

氣候變化議題爭論紛紜。與會講者似無簡單立即的解決方案,此現實議題正影響著許多人的生活,需要長期且仔細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