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關懷環境議題 澳洲學者來台教「換檔」思考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社工關懷環境議題 澳洲學者來台教「換檔」思考

2015年05月29日
本報2015年5月29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票房超過2億元的紀錄片《看見台灣》,揭露了許多台灣自然環境之美以及人為開發所造成的環境破壞。然而看過這部影片的民眾是否了解到台灣環境的現實?遭受破壞的環境對居住在台灣島上的人民又有什麼影響和改變?

日前台灣師範大學社工研究所主辦的環境與社會工作國際工作坊,就從《看見台灣》這部紀錄片,來挑戰台灣社工員對台灣環境的了解。受邀前來主講的是澳洲新堡大學教授葛蕾(Mel Gray)和香港樂施會高級項目幹事李嘉敏,他們針對社會工作者如何從專業角度關切環境議題及實踐,進行實務工作坊。昨(28)日在高雄醫學大學,來自台灣中南部的社工一同參與探討,並分享身為社工的他們在面對環境議題時有何作法和行動。

社工倫理轉移  以人為中心轉變為環境、生態為中心

澳洲新堡教授葛蕾(左)。攝影:李育琴。
澳洲新堡教授葛蕾(左)。攝影:李育琴。

「看過《看見台灣》,你們是否知道台灣的人均垃圾製造量、用水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葛蕾詢問現場社工員。而面對《看見台灣》所揭露的環境現況,社工可以做什麼?過去關心社會上每個個人的社工,思考的方式是否該有所不同?

葛蕾表示,若說到「人的福祉對社工來說是重要的」,這是毋庸置疑,但是若要提到「非人的福祉」,例如環境或生態,社工是否也同意和人一樣重要呢?以這樣面向探討,她提出了環境中心論的新社工倫理。

「社工界研究環境議題還是個新的主題,」葛蕾說,由於氣候變遷、環境污染等因素,當環境面臨災難時,最貧窮和最邊緣的那些人總是承受最多的苦難,因此不管是環境社工(Environmental Social Work)或綠社工(Green Social Work),過去以人為中心的社工倫理,應轉變為以環境或生態中心論的思考方式。

然而,氣候變遷與人是息息相關的,香港樂施會幹事李嘉敏則指出,對不同地區和階級的人來說,氣候變遷所代表的意義又不同。對城市的人來說,可能代表著天氣和環境的改變,然而對於貧窮的人卻是整個生命都受到影響。

過去幾年俄羅斯曾發生乾旱,造成全球糧食價格飆升,窮人取得食物和生活需求變得更困難。因此,李嘉敏表示,社工關心人的福祉,也要了解環境和氣候變遷議題。

香港樂施會認為氣候變遷造成貧窮的人受害。圖片來源:香港樂施會
香港樂施會認為氣候變遷造成貧窮的人受害。圖片來源:香港樂施會

換檔思考  從環境思考路徑轉變主流價值觀

「作為環境社工,我們需要『換檔』(change gear)思考,啟動改變,」葛蕾說。在實務上,她提出以聯合國的千禧年發展目標7來作為環境社工的評量指標,包括關注生物多樣性和森林覆蓋率、對於單位GDP所使用的能源所造成的氣候變遷議題、乾淨水資源和適當衛生設施的人口比,以及改善貧民窟的居民生活等,都是與環境相關的評量指標。

在實際的作法上,她表示,社工可以從環境的思考路徑去轉變過去的價值觀,例如批評主流價值觀,提出現代社會中經濟過剩和貧富不均是非永續的,也可以透過環境意識的創造和找出模範對象來改變既有觀點;此外,還可進行跨領域合作,並且擴大議題的範疇等,而社工更能夠做到宏觀的角色,例如從政策和經濟面來改善環境問題。

簡單地說,在面對環境議題時,社工可經由微觀層次、中觀層次到宏觀層次的介入,來改變社會的環境問題。在高雄的工作坊中,社工員也試圖以各自的案例,來構想切入環境議題的實際作法。

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簡稱MDGs
為了達成永續發展目標,聯合國在2000年9月的千禧年高峰會議通過簽署一份聯合國千禧年宣言(Millennium Declaration),其中訂出8大項千禧年發展目標,其中包含18個限時達成的具體目標與48個監測指標。這些目標和指標被置於全球永續發展的議程核心,統稱為千禧年發展目標。

所有189個聯合國成員國(現為193個)及至少23個國際組織承諾在2015年前要協助實現以下發展目標:

1. 消滅極端貧窮和飢餓
2. 實現普及初等教育
3. 促進兩性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4. 降低兒童死亡率
5. 改善產婦保健
6. 與愛滋病毒/愛滋病、瘧疾以及其他疾病對抗
7. 確保環境的可持續能力
8. 全球合作促進發展

社工「發揮所長」  延伸關懷環境議題

以目前最受注目的PM2.5空污議題來說,來自雲林和南投的社工就分享如何從不同的層面,去面對、解決空污問題,包括在微觀層面,透過關懷個案和家庭的身體健康,讓服務的個案家庭了解到,呼吸道疾病很可能跟空氣污染有關,藉此提高他們對環境和空氣污染問題的重視。

而在中觀層面,則可透過社區組織,共同串連反對空污的行動,發動遊行等倡議行動,他們提到,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和將在下週舉行的中南部反空污行動遊行,就是關心環境議題的社工實際參與的案例。在更高的宏觀層面,社工可以透過對政策的要求,提升政府對空氣品質指標的規範等。

社工關注環境議題,透過自身案例進行實作分享。李育琴攝。
社工關注環境議題,透過自身案例進行實作分享。攝影:李育琴。

面對物種滅絕的議題,在原住民部落服務的社工,則透過原住民小米文化的傳承和保種行動,來傳遞物種保存的重要性;而關懷經濟弱勢民眾的社工,則可傳遞有毒物質和廢棄物處理的環境議題;受職災傷害的勞工,則可進一步關注企業對自然資源的耗用和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

綜觀社工的關懷面向,雖然是以人為本,但是葛蕾指出,應將「發揮所長」的理念延伸至關懷動物和環境,因此環境社工的關注議題範圍,包括生物多樣性、永續農業、化學污染、環境復育、永續發展、打獵和保育等。

最後,葛蕾提到,在進行環境議題的探討和倡議時,政府往往會把人貼上標籤,認為某些議題都是社會運動者或激進派的想法,而社工有必要將科學數據與社會現況做連結,讓政府或受倡議者了解到,這並非只是情緒性或政治性的目的。這是社工在做社會倡議時所應具備的能力。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