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撈魚啟示錄 | 環境資訊中心

夜市撈魚啟示錄

2015年06月16日
作者:羅聿

撈魚遊戲是許多台灣人的夜市印象之一,大家逛夜市時路過撈魚的攤子,總會看見許多人圍觀,好奇地湊上去看看。據說夜市的撈魚遊戲可能源自日本廟會,來到台灣夜市之後,成為歷久彌新的小本生意。

撈魚。圖片來源:more731。CC BY-NC-ND 2.0

夜市魚的種類隨著時代不斷增加,現在各地可以撈到的夜市魚大約有30種。10多年前,從最常見到橘色的金魚(Carassius  auratus),或紅色的朱紋錦(Cyprinus carpio),到後來開始出現色彩吸睛的魚種:像是身體會發出螢光的日光燈魚(Paracheirodon innesi)、全身透明,可見五臟六腑的玻璃魚(Parambassis ranga)。

此外,特徵獨特的魚種也很受歡迎,像是有著鮮豔尾鰭的孔雀魚(Poecilia reticulate),尾鰭有三點黑斑,像迪士尼Logo的米老鼠魚(Xiphophorus maculatus)。

米老鼠魚。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米老鼠魚。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撈魚為何養不活

撈魚遊戲其實並不困難,困難的在把魚撈回家之後該怎麼養。記得小的時候在夜市撈到幾條金魚,當場買了小水族箱,把魚裝在裡面帶回家。當時並不知道魚需要適應水質,興高采烈地把水族箱裝滿自來水。隔天一早,就看到魚「站起來」(頭上尾下)跳舞,那時第一個念頭是覺得水髒了,要換新的水,但結果只是目睹魚兒們在我面前掙扎而死。

撈回家的魚容易死,第一個可能是撈到體質不佳或有先天缺陷的個體,其次是飼養與運送到夜市的過程中沒有受到良好的照顧,然而最關鍵的因素,是魚被帶回家飼養的時候,是否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剛帶回家的魚,需要讓牠們適應水族箱的水溫和水質,俗稱「對水」,讓魚可以在擺脫夜市人生之後,能夠適應新的環境。如果沒有做好這些適應的步驟,魚在惡劣新環境中通常無法存活太久。

其實夜市撈到的魚,只要是健康的個體,主人有先做好初始設定和並供給充足的氧氣,加上定期的清潔與換水,都很容易存活。想想,店家要辛辛苦苦地在夜市擺設撈魚池,扣除水費、電費、撈魚網的成本,如果飼養的魚類太容易死亡,還要在照顧魚類花上大筆資金,店家將會無利可圖。因此,店家選擇的魚種必須是耐活又多產的物種。此外,淡水魚的飼養成本會比海水魚低,而體型嬌小的魚類會比體型粗大的魚類更經濟。於夜市撈魚並不是要給大家撈來吃的,而是撈回家做觀賞魚,因此顏色和長相必須要有出眾之處,給客人們第一印象的視覺誘惑,因為美,人們才願意花上時間坐下來撈魚。

常見撈魚物種幾乎為外來種

台灣原生的淡水魚類當中,雖然有很多小型魚類,但顏色鮮豔的物種並不多,很少在撈魚遊戲中出現,因此撈魚遊戲的常見物種幾乎都是外來族群。第一類是經過長期的育種的觀賞魚,像是由鯽魚培育出的金魚和由鯉魚培育出的朱文錦,這2個物種在台灣雖然也有原生族群,但原生族群介於灰色與卡其色之間,不及育種的親戚們那般艷麗;第二類則來自其他大陸的熱帶淡水域,這些地方的魚類顏色鮮豔,像是孔雀魚來自南美洲北部的瓜伊雷河,米老鼠魚來自中美洲的墨西哥,玻璃魚則分佈在南亞的恆河流域至東南亞一帶。

鯽魚。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鯽魚。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很多喜愛撈魚遊戲的人並不是水族愛好者,他們可能並不擅於飼養,也沒有長期養魚的預期,因此時間一久,覺得照顧養魚很麻煩的時候,棄養是大多數人的第一念頭。如果直接把牠們丟到野外的湖泊和池塘,牠們命運將會走向兩種極端:一種是適應不良,客死異鄉,或是成為當地水族的異國美食;另一種則是適應得太好,把當地水域當成他們的新大陸,而當地水族變成了他們的異國美食。

第一種情況對當地環境的影響較小,也往往不會有人關注,而第二種情況對當地環境影響深遠,但發現時卻往往為時已晚。這些遠從別的大陸過來的物種,都是觀賞魚當中生存能力的佼佼者,雖然牠們的姿色為撈魚遊戲增加了賣點,但是如果牠們被棄養的話,可能會引發一場外來種入侵。

就在今(2015)年4月份,美國科羅拉多州的特勒湖(Lake Teller)中盪漾著詭異的橘色影子,大約3000-4000隻金魚在此落地生根,有關當局認為這是幾年前由4、5隻被棄養的寵物金魚所引發的生態災難。這則新聞一度成為網路頭條,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甚至給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標題:從寵物到寄生蟲(From Pet To Pest)。

喜歡撈魚遊戲的朋友,下次在夜市撈魚時,可以想一想撈魚是否一定要帶回家養,如果沒有這樣的打算,可以考慮撈完以後還給店家;如果真的想帶回家養,但有一天又不想養的話,記得可以把們送到附近的水族館或是水族收容中心,讓牠們受到妥善的照顧,千萬別讓牠們隨便倒在池塘或水溝,牠們死了,是一種罪過;牠們活著,可能會是一種災難。

撈魚遊戲中常見的10種魚

俗名 

學名 

原生種/外來種/育種 

野生族群分布地 

參考來源

金魚

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 1758)

育種 

東亞:中國、日本

Catalogue of Fish

台灣魚類資料庫

錦鯉

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1758)

 育種 

歐亞大陸

朱紋錦

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1758) 

育種 

歐亞大陸

孔雀魚

Poecilia reticulata
(W. K. H. Peters, 1859)  

外來種

南美洲北部與大西洋西部

米老鼠

Xiphophorus maculatus
(Günther, 1866) 

外來種 

中美洲:貝里斯、瓜地馬

日光燈

Paracheirodon innesi
(G. S. Myers, 1936)  

外來種

南美洲:蘇里摩希河(Solimõs River)支流、巴西、哥倫比亞、祕魯

玻璃魚

Parambassis ranga
(F. Hamilton, 1822)  

外來種

南亞與東南亞: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孟加拉、緬甸、馬來西亞

金玫瑰
(玫瑰鯽)

Puntius conchonius
(Hamilton, 1822) 

外來種

 南亞: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孟加拉

斑馬魚

Danio rerio
(Hamilton 1822) 

外來種 

南亞: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

非洲王子

Labidochromis caeruleus (Fryer 1956)  

外來種

東非馬拉威湖

 

※ 守護環境知情權,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