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大學及終身學習的永續教育 | 環境資訊中心
李永展

社區大學及終身學習的永續教育

2001年06月01日
作者:李永展

─以台北市社區大學環境學程之規劃為例─

壹、前言

以「解放知識、動員社區」為號召,社區大學顯然是近年來公民社會運動另闢的新戰場,而社區大學不同於正規大學與補教機構,也正由於她的社會性與進步性,使諸多無法交換個人現實利益的課程與想法,能夠在當中被操作與實踐。其中,環境學程正是永續教育最集中的呈現,以下本文將以環境學程的規劃構想與內容,說明永續教育在社區大學等終身學習機制中如何被想像與推動。

貳、學程目標與理念

長期以來由於學校傳統課程環境教育的匱乏,使得我們欠缺對生態環境的整體了解,更不用說對生命的關愛與尊敬。「萬物相連,凡是發生在地球身上的事,必將發生在地球兒女身上。生命之網並非由人類編織,他只是網上的一線。凡是他對這網所做的,他乃是對自己所做。」這段西雅圖酋長的心靈宣言,使我們感知如果缺乏敬畏自然的心,始終抱持人定勝天的觀念,人類必將自食惡果。因此我們希望透過環境學程的設計,使學員認識環境的價值、增進對環境的了解,在「三生一體」(生產、生活、生態、體制)(李永展,2000整觀念合理配合及均衡利用下,促進人與環境的和諧互動,進而一起創造優質環境及邁向永續發展。

環境學程的設計與整合,目的在使學員在選修這些課程中得到豐富的環境生態概念,尤其能在學術課程、社團活動課程及生活藝能課程中,從全面思想關照、團體互動學習、個人參與投入等不同的面向,來修習領略環境教育完整性。我們深信唯有透過用心的認知和體驗,方能激起學員保護鄉土的行動力和使命感。

參、學程內容

一、 課程架構

環境學程含括學術、社團、及生活藝能三大課程架構,其目標是從學術課程的討論與對話,切磋「永續發展」、「全球地方化」等理念及「環境生態」的重要性,並希望建構學員的「環境倫理觀」及「全球思考」視野。其次透過社團活動的習作,「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整地實踐「社區營造」及「民眾參與」等的「草根行動」。而透過生活藝能的選修,培養出學員對環境生態及社區議題有更深刻的感知與體認。

學術課程:擴展學員的「世界觀」及宏觀的視野,使學員能有「永續發展」、「全球地方化」、「環境倫理」、及「全球思考」的涵養。

社團活動:讓學員從社團活動的參與瞭解社區公共事務或公共議題之實務演練,讓學員能「做中學」,實踐「民眾參與」及「草根行動」,並透過社團活動能把學術課程中的理論及學術應用到實際生活的內涵。(社區為主要的面向)

生活藝能:讓學員能從生活藝能的養成認識到大自然環境中的不同藝能訓練,(個人藝能的增進),進而能對環境生態及社區相關議題有更深刻的感受。

二、 課程規劃

在台灣邁向永續發展的路途中,少了生物多樣性或各式文化的風貌,都將令人感到惋惜。因此在環154境學程的歸類上,我們將環境思考分為五大類,分述如下:

(一) 環境概論

使學員廣泛認識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內容涵蓋各種環境問題和癥結及資源與生活環境間之關係,並進而討論出解決環境問題的可能性 。

(二) 環境規劃

結合人文社會、生態環境、環境運動、空間規劃、及社區參訪,期能在永續發展、全球地方化、社區自治、民眾參與等觀念下,透過環境規劃與設計,重新建構新的社區意識 。

(三) 環境生態

引領瞭解物種與環境相互間之關係,並進一步探索及領受藏在大地深處的寶藏,希冀能感受大自然的脈動,並開始珍惜大自然的一切。

(四) 環境生活與文化

採用活潑及互動的方式對生活或文化中某一趣味性的議題進行深入的探討,由親身感受使學員瞭解環境的美與生於斯長於斯的驕傲感,進而調整自我之生活方式以促進人與自然之和諧 。

(五) 綠色行腳

以台灣的生態特色及區域特色為主軸,以實地戶外教學導覽方式,讓學員能在輕鬆的狀態下,真正的深入瞭解自然,綠色行腳的目的是使學員能將課堂內所學經由戶外實作的演練,將知識累積成自己的經驗知識。

必須強調的是,課程的分類只是一種切割方式,一個課程之所以歸類為學術課程、社團活動或生活藝能,只是因為課程本身較為知識性、群體性或生活性;同樣的,環境概論或環境規劃等的分類也是同樣的原因。事實上,每個課程均兼具多重特性,因為學術課程如果缺少了操作性及群體活動,學員很難對課程內容有所體驗,當然,社團活動及生活藝能課程也是如此。表一為建議的課程規劃表。

表一:課程規劃一覽表

 

環境概論

環境規劃

環境生態

環境生活與文化

綠色行腳

學術

。人與環境

。地球與人

。環境心理學

居家環境DIY

。地產開發與環境生態學

。台灣植物學概論

。動物權利(暫訂)

。台灣原住民的趣味文化

。新世紀綠色消費學

。環保商品選購

 

社團

。環保停看聽

。草根環保的參與

。社區願景工作坊

。社區動力遊戲

人與自然

。生活新主張

。透視山坡地居家環境

地方文史采風

生活藝能

 

。景觀設計

。建築藝術與人生

。與自然作朋友

。慧眼看動物

。我與鳥兒共舞

。化腐朽為神奇

。紙類再利用(暫訂)

。社區步道鄉土導覽

。生態與生活

三、核心課程

  表二為建議的核心課程架構 。

  表二:核心課程表

學術課程

環境心理學、居家環境DIY

社團活動課程

人與自然、草根環保的參與

生活藝能課程

我與鳥兒共舞、與自然作朋友



四、 修習規定

(一)完成環境學程之最低學分數為二十四學分,核心課程為必修學分,每門課為三學分,總計必修學分數為十八學分。

(二)取得結業證書之二十四個學分中,必須包括由學程召集人認可之公共參與事蹟(或課程)一項,除依其性質課程或事蹟計算學分外,始得授與環境學程證書。

肆、課程標準與核定流程

選修環境學程的學員必須對「環境」有基本之認識,所以,課程內容必須與環境與生態有關;亦即,其課程除了上述課程規劃內的五大類之外,其他諸如綠色科技(例如再生能源及替代能源;減量堆肥科技等)及相關環境知識與意識的提昇(例如能源效率、污染控制、公民社會意識)等亦可納入環境課程。質言之,學程內的每個課程都是「環境」大面向中的小環節,所以修完這些課程之後應該使學員更瞭解環境與生態的內容。

除核心課程外,其餘開設於社區大學之與環境議題相關之課程,可於每學期之「環境學程教學研究會議」提報核定後認可學分。

伍、學程發展建議

一般傳統大學由於廣設科系,學生較容易藉此凝聚某特定方面議題的專業素養。社區大學為免學員選修課程時過於零散,因此採用學程之規劃方式,這是當初環境學程誕生的原因。

環境學程的設計,除了必須考慮環境議題的多面性思考方向外,更需呼應黃武雄教授在「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中所提出刻劃經驗知識的原則:問題中心、經驗穿透、回歸根本問題。培育你我成為充滿環境希望的種子,是環境學程所要達到的理想。因此如何使得環境資訊能夠更廣泛與有效的傳遞與流通,進而使學員能夠將所學應用於社區環境議題的關注與參與,都是環境學程所欲達成的積極目標。因為如果沒有實際的參與,學程的規劃終將只是理想而已。

陸、結語

《看守世界》(Wor l dWat ch整「地球日30 週年紀念專刊」指出,公民社會、預警原則、地球高峰會議、微電力(Micropower整、非基因改造食物(GMO-Free Food整、氣候覺醒警示、及生物區域主義(Bioregionalism整等7 個過去及未來的重大事件將會在未來30 年中扮演關鍵性角色(Worldwatch Institute, 2000整。其中公民社會事件是指1958 年在印度烏塔拉卡漢德省(Uttarakhand整所發生的「吉卜柯運動」(Chipko movement整。此抗議行動主要係針對喜馬拉雅森林的不當管理及不法盜採的大型木材公司而來,該運動主要由女性主導,他們主張村民應該有管理當地森林的傳統權力,而不是交給遠方官僚體系的人來管理。成千上萬參與吉卜柯運動的女性擋在伐木者面前不讓他們操作,因而大大提昇了印度非政府環境運動的地位。接下來幾年,印度的草根運動激增,使印度成為全球非政府組織最多的國家。在1990 年代之前,這些非政府組織已在全球人文組織中成為「第三力量」(third force整──「公民社會」很快便可以強大到開始對抗並制衡不負責任的政府及產業界。

儘管有人認為在後期資本主義社會裡,公民社會已被納入了「控制的社會」,社會中個人的一致性逐漸消失、歧異度日益增加,公民社會正在衰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新的社會關係與新的統治條件構成(王逢振,2000整。但若我們仍意圖在這高度複雜、極端分化的社會中,戮力謀取共同改變的力量,那麼在社區大學這一顆孵育公民社會的種籽中,灌溉以永續教育的養分,或許仍是值得期待與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王逢振,(2000整,《文化研究》,台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永展,(2000整,《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台北:巨流圖書出版公司。
Worldwatch Institute, (2000), Earth Day Report Card, Wor l d ‧Wat c h , Vol. 13, No. 2, pp.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