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這個Emoji! 在數位的世界裡也要生物多樣性保育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缺少這個Emoji! 在數位的世界裡也要生物多樣性保育

2024年11月20日
文:李育琴(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每年7月17日是「世界表情符號日」(World Emoji Day)。你也是emoji狂人嗎?不論表達情緒、天氣、節慶活動、各領域事物或食品等,表情符號就像大部分語言文字一樣,不僅是受歡迎的數位溝通工具,也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據統一碼聯盟(Unicode Consortium)和表情符號百科(Emojipedia)統計,全球有92%的網友會在溝通中使用表情符號,目前核可的表情符號總共超過3700個,每年持續擴增中。統一碼聯盟每年會審核新增圖案的提議,並在表情符號日當天公布入選圖案。例如2018年新增了袋鼠、滑板等;2019年則增加多元性別和不同膚色;2020年則納入了珍珠奶茶、蟑螂等。每當新表情符號推出,總會引起大眾的關注與討論。

如今的數位時代,人們常常使用表情符號,其中也有許多動物的形象可以使用。攝影:賴晁翔

如今的數位時代,人們常常使用表情符號,其中也有許多動物的形象可以使用。攝影:賴晁翔

研究:表情符號庫缺少生物多樣性

如今有更多、更廣泛的表情符號出現在網路世界。然而,一份生物和生態學家所做的研究報告指出,我們的手機裡存在著生物多樣性危機!

義大利生態學家馬莫拉(Stefano Mammola)和同僚研究目前表情符號中與自然相關的分類。他們發現,雖然表情符號中涵蓋了許多動物種類,但是在植物、真菌和微生物類的代表性不足。在動物類群中,脊椎動物的數量明顯過多,節肢動物則偏少,跟現實世界中節肢動物的豐富多樣性差異很大。

學者辨識表情符號百科中「動物與自然」類別的214張圖像,找出112種現存的生物,包含動物、植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動物類群有92個,而植物類群只有16 個,真菌和單細胞生物僅各有一個表情符號,其中真菌的圖示是紅色的毒蠅傘(Amanita muscaria),而單細胞生物是看起來像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的綠色斑點狀。

動物類的表情符號由大量脊椎動物組成,有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硬骨魚和軟骨魚等。學者表示,脊椎動物在現實世界的動物類群中僅占5%,但在表情符號裡卻達到76%。相反的,昆蟲、蛛形綱、甲殼類等最豐富的節肢動物類群,在現實世界中占動物的85%,但在表情符號裡,卻僅有16%。

其次是軟體動物(魷魚、蝸牛、章魚和牡蠣)、刺胞動物(水母和珊瑚)和環節動物(蚯蚓),分別只占4%、2%和1%。 扁形動物和線蟲動物這兩個門,則完全沒有表情符號。整體而言,動物門之間存在強烈的分類偏差。

生態學家認為目前的表情符號無法代表真實世界的生物多樣性。圖片來源:擷取自emoji畫面

生態學家認為目前的表情符號無法代表真實世界的生物多樣性。圖片來源:擷取自emoji畫面

善用表情符號溝通 可幫助保育和推廣

除了在對話與社群貼文中增加趣味,活用表情符號也可以讓大眾認識生物多樣性與瀕危物種保護的重要性。例如202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就和社群媒體合作,讓瀕危物種在表情符號表中「滅絕」,邀請網友分享訊息以獲得拯救瀕危動物的捐款,並擴大議題的推廣。

學者在報告中強調,表情符號是如今數位時代中有力的溝通工具,更有推廣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潛力,因此呼籲應有更廣泛而完整的表情符號生命樹,讓數位世界裡也能呈現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以及展示其對生態系功能的重要價值。

擴增自然類別表情符號的意見,也獲得許多科學家和媒體的認同。媒體策略師哈欽森(Florie Hutchinson)在《洛杉磯時報》的報導中指出,即使只有一小部分人使用新的表情符號,它能夠觸及的觀眾也非常驚人。她說,擴大表情符號庫,能讓使用者(包括孩子)更容易認識新的生物議題。「如果新的生物多樣性表情符號能夠引發求知欲強的人們進行對話,那麼它就是通往未來改革的一個重要管道。」

台灣LINE貼圖 認識生物多樣性

在台灣,除了使用表情符號,LINE貼圖也是手機用戶的常用功能。根據LINE統計,台灣用戶每天傳送10億則訊息,平均每人一天會傳送至少三張以上的貼圖。獨特又「有梗」的貼圖能吸引成千上萬的用戶下載使用,不僅成為一股商機,也可作為行銷推廣、吸引用戶的工具。

為推廣生物多樣性主流化,保育團體和政府單位也加入貼圖的戰場,利用貼圖在社群平台上宣傳,以及與群眾溝通。2020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魚点設計聯手策劃「集合了!都市裡的邊緣生物」LINE貼圖,結合議題報導,讓更多人認識生物多樣性,並呼籲大眾一起加入保育行動。高雄市野鳥學會也推出了草鴞、黃鸝、水雉和東方環頸鴴等貼圖,傳遞瀕危野生動物保育及棲地經營管理的重要性,獲得網友熱烈的響應。

水利署南水分署,設計了保育物種和棲地貼圖。圖片來源:擷取自LINE貼圖平台

水利署南水分署,設計了保育物種和棲地貼圖。圖片來源:擷取自LINE貼圖平台

公部門也利用貼圖推廣生態保育。水利署南區分署以轄區內的珍稀動物和特有植物,設計了穿山甲、山麻雀、山芙蓉等貼圖,介紹珍稀動植物的棲地保育,與友善生態的工程管理。林保署與種籽設計合作,以里山動物為主題,設計石虎、穿山甲等五種動物貼圖,說明人的經濟活動與野生動物重疊共享,提醒民眾善待台灣珍貴的山林土地資源。

保育團體和單位設計的貼圖特別強調物種保育與棲地的重要性。而貼圖平台上一般民間的設計仍以動物為主,尤其是可愛又受到關注的野生動物,在貼圖的數量上可看出熱門的程度,例如以石虎為題的貼圖共有229組、台灣黑熊208組、穿山甲超過50組,而公園和校園常見的黑冠麻鷺也有29組、大安森林公園的網紅鳳頭蒼鷹則有12組。此外,台灣特有種生物的集合也是貼圖創作的重要主題。購買貼圖,透過日常的分享使用,人人都可以對保育與生物多樣性盡一份心力。

 

參考資料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