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可採蓮,蓮葉荷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讀到這首家喻戶曉的民歌之際,不禁為炎炎夏日帶來一股清涼襲人,無憂自在的感覺,其實我們在台南白河、官田及台北植物園的蓮池間,也不難看見類似的景緻。即使是生活在台灣的現代人們,對於荷花也並不陌生,然而在許多場合中,我多次被問及:「蓮花和荷花有何不同?」這樣的問題,筆者也只能回答:「蓮花」和「荷花」指的都是同一種植物,在「臺灣植物誌」所用的中文命名則標為「蓮(荷、荷花)」。然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徬徨於「荷」與「蓮」的名稱定位,或將睡蓮喚作「蓮花」,像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因此本文的撰作,便著意於釐清這些問題,期望讓「蓮」「荷」之辨,不再成為植物愛好者的困擾。
荷花的學名為Nelumbo nucifera Gaertn.,屬於蓮科(Nelumbonaceae)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泥土中橫走的地下莖,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蓮藕,地下莖的形態有兩種:生長前期的地下莖較為纖細,生長後期的地下莖則變成儲存粗大的形態。葉盾形,葉柄位於葉片的中央。葉在生長初期是漂浮在水面上,成熟期則挺出水面生長。粉紅色的花瓣是最常見的,其它還有紅、白等顏色。花朵中央倒圓錐形的部位是花托,一般稱為蓮篷。蓮子是果實和種子的總稱,植物學上稱為小堅果(nutlet),呈橢圓形,位於花托上凹入的地方。蓮子去殼之後即種子,種皮較薄,帶棕色,我們所吃的「蓮子」是已經除去種皮和胚的「子葉」,顏色呈白色,這是荷花大致的形態特徵。
荷花自古就有許多不同的名稱,例如:荷華、蓮花、荷、芙渠(蕖)、芙蓉等,在我國的文獻中很早就有記載,例如:《詩經‧鄭風》:「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意思是說在潮濕的水裡生長了荷花這種植物。《詩經‧陳風》:「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彼澤之陂,有蒲與蕑。」「彼澤之陂,有蒲菡萏。」這三段句子都指出堤岸邊的水澤中,生長了一些植物,從文句中看起來有四種植物,其實只有兩種,句中的「荷」、「蕑」、「菡萏」指的也都是「荷花」這種植物。
本文摘錄自【塔山自然實驗室】http://tnl.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