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5日
環境部嚴管氫氟碳化物 即日起禁止製造
氫氟碳化物具有高溫暖化潛勢,環境部配合國際公約,發布相關管理辦法加嚴管制,明訂自即日起禁止製造,7月起未經核准不得輸出入;廠商每年7月底前需向環境部申請次一年度核配量。(中央社報導)
助力淨零碳排 小分子催化劑提升二氧化碳轉化應用
陽明交大參與的跨國團隊開發全球首創的有機小分子催化劑,能顯著提升二氧化碳轉化效率及應用穩定性,這個發現有助於推動負碳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且該技術還能調控產物,直接生成可供應用的煤氣,實現碳循環的永續目標。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期刊《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中央社報導)
宜蘭梗枋漁船停港3年漏油 岸巡布設吸油棉阻擴散
宜蘭縣頭城鎮梗枋漁港「裕昌號」漁船,疑似停港3年未出海,因船體老舊呈現進水傾斜狀態,海巡署北部分署第一岸巡隊梗枋安檢所執勤人員,25日巡邏並發現周邊水面遭溢洩油污後,立即布設吸油棉除污,成功防止漏油範圍擴散。(自由時報報導)
蘭嶼綠島轉運垃圾 台東縣府訂目標量2千公噸
台東縣政府表示,去年協助蘭嶼、綠島清理垃圾共約4300公噸垃圾(含風災垃圾),今年目標轉運垃圾量為2000公噸,盼能減緩離島垃圾處理壓力,並呼籲民眾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中央社報導)
海保署在台灣本島首次標識放流三棘鱟 有助族群復育與評估
三棘鱟過去曾廣泛分布於台灣本島北海岸及西海岸,但近年來澎湖及金門仍保有較穩定數量。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去年首次在台灣本島執行大規模三棘鱟標識放流,共計標放127隻成鱟,初步推估本島存有約1099隻成鱟,這項計畫不僅為台灣本島的三棘鱟族群帶來關鍵數據,也為未來復育行動奠定基礎。(聯合報報導)
彭啓明:CBAM若延期上路 國內產業有喘息空間
環境部長彭啓明25日表示,近期歐盟釋出CBAM延後1年的訊息愈來愈明確,仍待正式討論定案;若真的延至2027年才上路,對國內產業會有喘息空間,但1年很快就過去,仍呼籲產業即早準備。(中央社報導)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求助AI 想從天空榨出更多雨水
頂尖專家討論如何幫助位處舉世最大沙漠之一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增加降雨,最新做法是利用人工智慧(AI)來改進「人工增雨」(Cloud seeding)。這個為期3年專案由阿聯的增雨計畫提供150萬美元資金,將衛星、雷達和天氣數據輸入演算法中,藉以預測未來6小時內哪裡會有可以進行人工增雨的雲團。(中央社報導)
傳BP放棄可再生能源目標 重大策略轉變聚焦化石燃料
《路透社》24日援引兩名知情人士消息報導,英國石油(BP)執行長奧欽克羅斯(Murray Auchincloss)將在本周三26日投資者日上宣布,該公司將放棄到2030年將再生能源產能提高20倍的目標,並重新聚焦於化石燃料產業。這一戰略調整旨在回應投資人對獲利表現的擔憂。(鉅亨網報導)
基石XL輸油管計畫曾遭拜登撤銷 川普籲即刻重啟
美國總統川普24日呼籲重啟備受爭議的「基石XL」(Keystone XL)輸油管建設計畫。先前這項計畫曾遭環保人士反對,其建造許可還遭前總統拜登撤銷。這條長1950公里的輸油管線目前已部分完工,每天最多可從加拿大亞伯達省(Alberta)的油砂礦區運送83萬桶原油到美國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然後再經過既有系統運送到德州沿岸的煉油廠。(中央社報導)
中大研究指香港的中華白海豚數量急劇減少
香港中文大學一項研究指出,香港的中華白海豚數量由2003年的158隻,急劇下降至2020年的僅37隻,研究揭示海岸保護區未能有效保護海豚,採取全面措施保護海豚迫在眉睫。研究結果最近於國際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發表。研究指出,北大嶼山一帶海豚受填海、高速船和水質污染的影響最為嚴重,該海域經歷了巨大變化,包括興建機場第三跑道、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和東涌填海等,導致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嚴重減少。(香港電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