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隨船播遷——環遊世界的小鳥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訊

《仰望》隨船播遷——環遊世界的小鳥

2025年03月01日
摘錄自麥浩斯;文:林大利

2021年4月3日早上, 澳洲布里斯本港出現了一隻「麻雀」,應該是隨船從亞洲搭到澳洲去的。對,就是台灣常見的麻雀,不是家麻雀也不是山麻雀。那艘船主要載運進口糧食,發現的停靠站也是食品類卸貨區,想必這隻麻雀一路上在船艙裡吃得很爽!


家麻雀House Sparrow(Passer domesticus)原生地位於歐亞大陸溫帶地區、中亞、南亞和北非,但已是入侵全球各地的外來種。入侵範圍包括北美洲、南美洲、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澳洲及紐西蘭,但尚未在台灣建立外來族群。

這個消息是從我研究室老闆的eBird賞鳥紀錄傳出去的,想不到吧!他真的是我見過最瘋狂的賞鳥人,到底誰沒事會去巡視港口找小鳥啊?

大家要知道,即便麻雀在台灣滿地都是,在澳洲牠就是超級罕見的稀有鳥,不然在澳洲你只能看家麻雀(而且還是外來種)。無論如何,這次就是被老闆堵到了,成為這隻誤上賊船、不小心抵達澳洲的麻雀的第一發現者。消息一出,由於eBird系統會自動發信通知,眾多澳洲鳥人馬上就暴動聚集到港口去。

不過,港口全區基本上都是管制區,碼頭工人不太喜歡鳥人在附近晃來晃去,保全也請鳥人離開。但是,賞鳥人可不會就此善罷甘休,紛紛打電話去港口管理單位,請求讓他們進去欣賞和拍攝這隻稀世珍寶。

確實有些小鳥就是會碰巧搭船到世界各地旅行,然後莫名其妙出現在遙遠的港口,這樣的移動方式稱為「隨船播遷」(ship-assisted dispersal)。隨船播遷的例子時有所聞,在港口附近出現遠離合理分布範圍的小鳥(而且可以適應人類環境和食物),那通常是搭船過來的。例如2010年在基隆港出現的澳洲紅嘴鷗、2016年出現在高雄港的家烏鴉,以及2017年高雄港的白鞘嘴鷗。


澳洲紅嘴鷗Silver Gull(Chroicocephalus novaehollandiae)分布於澳洲和紐西蘭,是非常普遍的鳥類。第一次到訪澳洲的鳥友,第一種生涯新種可能就會是澳洲紅嘴鷗,因為在機場跑道上就可以見到。生性兇猛,也會搶奪人類的食物。


家烏鴉House Crow(Corvus splendens)分布於印度半島、斯里蘭卡和中南半島西部,數量普遍,無受脅之虞。但是在馬來西亞、婆羅洲、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部為外來入侵種,台灣偶而有紀錄但未建立穩定族群。

台灣白鞘嘴鷗事件

2017年6月25日,民眾於高雄市前鎮區新生路和后安路交叉口,發現一隻灰白色的大鳥,右腳受傷難以行動,拾獲處為高雄港聯外道路的工程區。該民眾救援暫時收容後,透過鳥友在臉書社團「台灣野生鳥類緊急救護平台」詢問,經鑑定為分布於南極的白鞘嘴鷗亞成鳥。

這樣特殊的鳥類馬上引起大量網友討論,有人建議要讓牠進冷氣房,有人建議直接放冰箱,也有人考量在動物園與企鵝一起收容的可能性。由於此類特殊環境的鳥類難以治療照護,因此後送至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野生動物急救站。


白鞘嘴鷗Snowy Sheathbill(Chionis albus)分布於南極半島及附近島嶼, 冬天會遷徙至南美洲。是相當特別的鳥類,吃的東西五花八門,都是搶來的。圖片來源:維機百科/Samuel Blanc(CC BY-SA 3.0)

2017年7月3日下午5點,白鞘嘴鷗送抵急救站。右腳不能負重站立,大腿周圍有大面積外傷,右跗蹠後側則嚴重破損;左腳腳趾皮膚磨損,有嚴重的禽掌炎。

這隻白鞘嘴鷗極度消瘦,體重只有292公克,遠低於文獻最小值約460公克,初級飛羽和尾羽也嚴重磨損。獸醫師決定先包紮左腳,避免禽掌炎惡化,待體力恢復後再進一步治療。7月5日牠已可以自行進食,不用再由工作人員餵食,但仍於7月7日上午11點死亡。


當事白鞘嘴鷗為亞成鳥。攝影:蔡昀陵

白鞘嘴鷗的繁殖季為每年12月到次年3月,主要於南極半島繁殖,而斯科舍島弧(the Scotia Arc)、南設得蘭群島(the South Shetland Islands)、象島(Elephant Island)、南奧克尼群島(the South Orkney Islands)和南喬治亞群島(the South Georgia Islands)都有繁殖族群。

非繁殖季時,白鞘嘴鷗會遷徙到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阿根廷的火地群島(Tierra del Fuego)和巴塔哥尼亞(Patagonia)地區,有些個體甚至會遷徙到阿根廷南部沿海。


白鞘嘴鷗(Chionis albus)的分布圖,橘色為繁殖區,藍色為度冬區。圖片來源:麥浩斯提供

長達十個月的冰天雪地環境,填飽肚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雜食性的白鞘嘴鷗卻把覓食這件事情發揮到極致——一言以蔽之,只要含有營養,白鞘嘴鷗都不放過。白鞘嘴鷗的腳沒有蹼,不會下海覓食,而是在無冰區奔走;白鞘嘴鷗會取食野生動物的屍體,以及企鵝和鸕鷀的蛋、幼鳥、糞便、換羽而脫落的羽毛,會將企鵝屍體腸道內的寄生條蟲挑出來吃掉,也會吃人類留下的垃圾。

白鞘嘴鷗在南極可說是惡名昭彰的鳥類,牠們就在企鵝群裡生活,在阿德利企鵝(Pygoscelisadeliae)和南極企鵝(Pygoscelisantarcticus)捕捉磷蝦餵幼鳥時,把企鵝口中的磷蝦搶走。此外,牠們也會趁親鳥不注意時,捕食巢中的企鵝蛋和幼鳥。

除了企鵝,信天翁和南極鸕鷀(Leucocarbobranseldensis)也是受害者。白鞘嘴鷗為了覓食可說是膽大包天,牠們會啄食韋德爾海豹(Leptonychotesweddellii)傷口裡的組織和血液,甚至在母海豹哺育年幼海豹時,吸食母海豹的乳汁。

近年來,隨著造訪南極的觀光客和研究人員越來越多,白鞘嘴鷗也會闖入研究站等建築物內尋找食物,這樣專門搶奪其他生物的行為,稱為「盜食寄生」(kleptoparasitism)。

出現在澳洲的麻雀及現身台灣的白鞘嘴鷗,都是典型的隨船播遷鳥類。在原生地數量多、容易接近船隻、能適應人類環境、可以在船上生活一段時間,具備這些特質的小鳥,就很有機會搭便船環遊世界。


仰望 從台灣飛向世界,串連文化與自然、時間與空間的鳥之宇宙


圖片來源:麥浩斯

作者:林大利
繪者:陳湘靜、張季雅
出版社:麥浩斯
出版日期:2024年12月21日

金鼎獎科普作家林大利首部鳥類書寫作品,混合個人工作、旅行和留學的觀鳥經驗,用半自傳半科普的方式,將鳥類世界觀、鳥類行為、鳥種與觀鳥相關知識放在書中。不是單純講述知識的教科書,而是敘述一則則有趣、動人的生態故事與社會現狀。

搭配鳥音、鳥類攝影與插圖閱讀,用鳥類學家之眼,在不同國度與旅行中感受與觀察現場,字裡行間能看見台灣風土地域、情感連結的共同回憶,讓鳥之宇宙無限展開,看見臺灣鳥類生態如何與世界連結。

作者簡介

林大利

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科普書籍譯者、審定者。主要研究小鳥、 森林和野生動物的棲地。出門一定要帶書、對著地圖發呆很久、算清楚自己看過幾種鳥;同時也是個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一種科學寫作的美德。

著有《噢!原來如此 有趣的鳥類學》、《病毒不是故意的?!:認識傳染病大小事》、《斯文豪與福爾摩沙的奇幻動物:臺灣自然探索的驚奇旅程》,譯有《自然大視界:不可思議的生態奧祕圖鑑》、《樹》、《蜜蜂》、《誰偷走了女王的影子?》。

相關著作:《仰望 從臺灣飛向世界,串連文化與自然、時間與空間的鳥之宇宙(博客來獨家:大吉大利鳥運書籤親簽版)》《噢!原來如此 有趣的鳥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