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馬戲團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海上馬戲團

2001年07月20日
作者:曾永平

鯨魚≠賞鯨

1997年,台灣第一艘賞鯨船由花蓮石梯坪漁港啟航,帶動了台灣賞鯨事業的蓬勃發展。兩年間,遊客由初期的六千人次,成長至兩萬五千人次。今年,預估更將突破七萬人次之關卡。全台各賞鯨點(宜蘭、花蓮、台東)預估賞鯨船之總數已到達20艘以上。因此,難怪台灣的賞鯨業被國際動物福利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nimal Welfare, IFAW)列為全世界賞鯨發展最快速的地方。

短短幾年間,賞鯨活動似乎瞬間成為台灣的明星休閒產業,而各家業者似乎也相準了這塊大餅,紛紛尋價、集資、造船、開公司,儼然將賞鯨當成一般的通俗旅遊來經營。船長的素質、解說員與解說內容的良窳、經營的方向、保育的觀念、專業的考量……等等的重要因素紛紛被拋在腦後。於是乎,全台灣最有希望與潛力成為典型生態觀光的休閒遊憩產業,將面臨在通俗化、一般化的過程中被犧牲掉的危機。就這樣,看著這樣的新型態觀光休閒產業興起,大家一窩”瘋”的搶食這張大餅,一船又一船的遊客被載出港,到台灣的東部海域來『看鯨魚』。當『看』,變成了唯一的重點;『大型鯨』亦成為唯一的目標時,這樣的休閒產業也越來越與海洋公園或與大型水族館的表演秀沒有太大的差別了。

而台灣的觀光產業,似乎終究無法走出遊客導向、人工化、粗糙、短視近利的輪迴裡。

戲團登場

夏天,是一個適合親近海洋的季節,也是許多朋友接觸海洋的第一步。在一個盛夏的午后,溽暑難耐,看到清澈的海水有一種想要跳下去,與它融合成一體的衝動,而此時的水色是透明且澄靜的。站在解說員的位置,透過望遠鏡,望向遠方的海面,只要是有些許的水花,我們就能夠一清二楚的掌握,並且迅速做出判斷。於是,就這樣,遠方的水花引領著我們發現了第一群目標-飛旋海豚。

『請大家不要把焦點都放在海豚或大型鯨上面!』我透過麥克風和大家解釋著野外體驗、自然觀察的意義。此時,我無意間望向遠方的山,與周邊雲夕的變化,然而,隨之出現的海豚水花不過只是旅途中的小插曲罷了!於是在微弱南風吹拂下,逆著潮流的方向,天上的雲夕不停的流動,陸地也越變越小的同時,我們朝著這一群飛旋海豚緩緩地接近……

或許是長時間下來與船隻相處的默契,使得這一群飛旋海豚很快速地接近船隻,並於船隻的正前方飆起船(Bow-riding)來。在水下,他們輕盈靈動,不時露出水面換氣;在空中,他們翻騰旋轉,一下、兩下、三下,似乎在勾引著船上的人們,使人有一種想要縱身入海的慾望。『他們好像瘋了!』遊客高喊著!此時船上每個人的心中是激動澎湃的,但是卻仍然保持著被動、作客的腳步與心態亦步亦趨地跟隨著這一群慧黠的海中生命,彷彿時間靜止一般,大家恣意的吸吮著海洋的脈動……

『來!來!來!…過來!過來!…過來飆船了,我們大家拍拍手!喔!』忽然間,一陣的吵雜打破了原有的靜默。在我們船隻的右舷,另一艘船隻緩緩接近,一群遊客在解說員的帶領之下在船上瘋狂的拍手、叫囂,彷彿在觀看戲班子或是馬戲團的耍猴戲、跳火圈一般,而船上的遊客亦頓時變成了臨時演員而不自知。然而,隨著飛旋海豚不斷的跳出水面、船首乘浪,更使得遊客鼓譟的情緒達到最高潮。相對於我們沈默,在海面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然而此時的我,無言以對,悄然地離開了這片已經沸騰的海域……

那個午後的經驗,讓我一直沈思著人與自然的關係。我覺得野外體驗與自然觀察的最大殺手莫過於此。倘若我們的觀光品質還是一直停留在『觀賞』的階段,而不去學著「體會」與「傾聽」,那我們離『生態觀光』、『永續發展』將還會有很長、很遠的一段距離要走。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