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旱澇加劇 陳菊、潘孟安擘劃南方水資源新策略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氣候變遷旱澇加劇 陳菊、潘孟安擘劃南方水資源新策略

2015年10月02日
本報2015年10月2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高雄市政府1、2兩日在高雄展覽館舉辦2015南方治水論壇,高雄市自2011年起每年舉辦治水論壇,以了解各國治水政策和分工治水的經驗,今年更邀台南市和屏東縣一同參與,希望建立區域治水與防洪思維。市長陳菊表示,在全球氣候變遷之下,現今所面臨的治水防災及環境管理等工作,須跨區域整合,擴大治水面向和整體策略的規劃。

面對氣候變遷  高雄、屏東如何多元取水?

上午陳菊、屏東縣長潘孟安、水利署副署長王瑞德、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院士劉紹臣等,以「水資源多元化開發」為主題進行的圓桌論壇。

劉紹臣指出,台灣在氣候變遷下最大的影響,就是降雨型態的改變。根據研究,50年來極端降雨已經增加了一倍,除了強降雨的增加,過去春、冬季節常有的中、小雨,也越來越少,他預估每隔一年就會發生春耕缺水的問題,尤其南部的地理環境不如台灣北部冬季有季風帶來雨水,因此,面對洪水和乾旱威脅的預防調適、水資源管理和土地利用的調整,是當務之急。

南方治水論壇圓桌會議。中研院院士劉紹臣說,過去50年強降雨已經增加一倍。攝影:李育琴。

南方治水論壇圓桌會議。中研院院士劉紹臣說,過去50年強降雨已經增加一倍。攝影:李育琴

根據高雄市政府統計,目前高雄地區民生及工業自來水需水量每日156.6萬噸,其中民生用水94.3萬噸,而工業用水62.3萬噸,主要水源來自高屏溪以欄河堰取水,不足的供水缺口,由地下水、調撥農業用水和南化水庫支援。

陳菊表示,高屏堰取水有枯水期水流量不足和豐水期濁度高等問題,因此高雄市在開發多元水資源方面,包括旗山溪增加水量挹注南化水庫,並協助南化水庫清淤,增設大樹地區地下水和伏流水取水工程,以及鳳山溪污水處理廠放流水回收再利用,供應沿海工業區用水等。

未來高雄也將聯合屏東開發里港、旗山與美濃地區的地下水計畫,以及南、北高雄各興建每日10萬噸的海水淡化廠,以供應新增的工業用水需求。

屏東平原地下水豐沛,屏東縣政府仿效日治時期鳥居信平所設計的二峰圳取伏流水的精神,目前正在進行的大潮州人工湖計畫,是潘孟安在論壇中分享的多元取水計畫之一。

潘孟安說,針對縣內區域流域上游提供禁伐獎勵,做好水土保持,中下游則防洪、涵養水源,在洪水期,把地表洪水引入人工湖,可防洪、蓄水,估計一年可補助20億噸地下水,此外,從伏流水取得的水資源,每月可供應30萬噸日常用水。

屏東以農牧產業為主,潘孟安指出,東港溪中上游養豬畜牧業有40萬頭豬,屏東縣政府規劃將畜牧廢水回收進行沼氣發電,並將廢水處理後就近灌溉農田,如此減少河川污染,並能發展綠能和水資源再利用。對此做法,他希望中央能提出相關法令配套,讓地方政府輔導畜牧業者,進行畜牧廢水再生利用,改善水資源。

潘孟安認為,再生水的開發不能只靠政府挹注投資,需要有法令配套,讓民間產業界有誘因願意投入。

中央畜牧場以養豬廢水進行沼氣發電。攝影:李育琴。

中央畜牧場以養豬廢水進行沼氣發電。攝影:李育琴。

企業投資再生水  靠環評和法令要求

不過,〈再生水發展條例〉目前仍在立法院審議中,王瑞德認為,對企業來說,再生水雖然比自來水成本高,但能提供穩定的水源,政府除了透過環評和法令訂定,要求企業做好污水回收再利用,也讓業者了解水資源是其生產成本,再生水值得投資且有前景。

目前全台有6座再生水廠,每日提供42萬噸再生水給工業使用,水利署預計,到2031年,工業用水所需的一年9億噸,將全部來自再生水,且業者必須做到80%污水回收再利用。

當都市開發碰上氣候變遷  水利署:流域綜合治理與水共生

水利署副署長王瑞德也受邀發表專題演講,討論面對極端氣候,未來要思考如何與水共生。例如當蘇迪勒和杜鵑颱風,造成烏來老街嚴重淹水,集水區崩塌、源水濁度升高,讓人質疑是否因為過度開發?當每年1、2次颱風豪雨成常態,面對聚落是否遷移問題,又該如何思考?

蘇迪勒颱風為烏來帶來嚴重災情。攝影:陳文姿。

蘇迪勒颱風為烏來帶來嚴重災情。攝影:陳文姿。

王瑞德提到,台灣都市急遽發展且面臨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造成都市雨水涵容力下降,現有防洪設施無法滿足保護標準,因此水利署以「流域綜合治理」進行治水規劃,並提出逕流分擔和出流管制策略,恢復土地對雨水的天然蓄留功能,期望未來能與水共生,減少水患損失。

實際作法包括要求土地開發單位設置減洪設施,吸納增加的逕流量,且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要分擔多餘逕流量,水道管理單位除了既有排洪流量,也要規劃區域的逕流分擔等;此外,以土地開發後的洪峰量不得超過開發前的洪峰流量為原則,進行出流管制,大型開發計畫也將提出排水計劃書給水道管理機關取得同意。

王瑞德說,透過這樣的機制,積極面對極端氣候,並且與大自然共生。

今年年初台灣遭遇68年來最大乾旱,嚴重缺水,影響春耕和民生用水,對於水資源的多元開發,除了高、屏政府和水利署的實際作法和策略,論壇也邀請日本、德國、西班牙、澳洲等國專家學者發表專題分享,明天記者將針對國外值得參考案例進行報導。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