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貿談判 農產品恐全棄守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貨貿談判 農產品恐全棄守

2016年01月01日
摘錄自2015年12月31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上個月兩岸貨貿談判中,經濟部確定將開放農產加工品,30日更證實將開放生鮮農產品,棄守原先不開放農產品原則。經濟部表示,已與中方達成共識,要朝九成以上項目零關稅的高品質自由貿易協定方向努力,目前盡量以「工業開放支援農業」,現對中管制的615項農產品未來若開放,將爭取足夠調適期,最長可超過十五年才降至零關稅。

這是經濟部首次對貨貿零關稅比例進行承諾,也意味我國部分農產品必須面臨對中國開放且逐步降至零關稅的挑戰。

但學者擔心廉價中國農產品銷台,恐帶來另一波食安危機,屆時受衝擊的不只是國內農業和農民,「消費者將成為最大輸家」。

農委會官員強調,貨貿談判將以「爭取最有利的關稅,保護最需要的產業」為原則,為有出口潛力和實績的產品,爭取到優惠關稅;而最需要保護的產業則以「國內有生產、攸關農民利益的」為主,一定會以農民生計為優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