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山設掩埋場公聽會 學者提證據:影響大高雄飲用水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馬頭山設掩埋場公聽會 學者提證據:影響大高雄飲用水

2016年01月06日
本報2016年1月6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高雄市議員吳益政、劉馨正今(6)日在市議會舉辦「馬頭山設置事業廢棄物掩埋場將污染大高雄飲用水」公聽會,找來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高雄市環保局、法制局和自來水公司等公部門代表,以及學者、環保團體和地方居民,試圖釐清富駿公司要在內門馬頭山旁設置28.7公頃事業廢棄物掩埋場,對於大高雄地區飲用水和農作物安全的影響。當地反掩埋場自救會則是一早就有200多位鄉親到場,聲明護家園、要健康,反對在馬頭山設置掩埋場。

反馬頭山自救會一早有200多位鄉親到市議會參加公聽會。攝影:李育琴

反馬頭山自救會一早有200多位鄉親到市議會參加公聽會。攝影:李育琴。

南水局:掩埋場預定地不屬水質水量保護區

高雄市環保局主任秘書郭進興在公聽會上說明該申請案進度指出,富駿公司在2015年6月遞交開發計畫的環境影響說明書到市府進行審查,不過由於環說書經程序審查內容有問題,已請申請單位補件,但至今富駿仍未補送新的環說書,因此環評並未正式進入審查階段。

自救會會長高淑慧指出開發案的種種疑慮,她說,富駿公司去年5月8日在內門舉辦地方說明會,但是周邊的居民不僅沒被通知,受水源污染影響的旗山地區居民也都不知道。

此外,掩埋場預定地位在旗山、內門和田寮交界,旗山明明是高雄市的水質水量保護區,為何可以讓廠商申請事業廢棄物掩埋?高淑慧也提出掩埋場預定地有五條斷層經過,下方更有阿公店水庫的引水隧道,若發生地震污水滲漏,對大高雄地區的飲用水水源污染後果不堪設想。

不過經水利署查證,業者的土地地號不在公告的水質水量保護區內。水利署南水局簡任技正莫評任表示,水源保護區的定義是以地面水為主,依地勢判斷,若當地下雨,掩埋場的水應是流向西邊的二仁溪,而非流向旗山溪、高屏溪一帶。對於地質和斷層是否影響污水下滲影響地下水,則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判斷。

中央地調所報告:斷層順向坡、砂岩地質  影響旗山地下水

對於南水局的說明,嘉南藥理大學食品科技系副教授陳椒華反駁說,中央地調所的報告已經提出證據指出,影響地下水的不是地表水,而是順向坡,而旗山龍船斷層東邊的地下水順向坡都是往東,也就是水會流向阿公店水庫、高屏溪,也就是影響整個大高雄的飲用水。

學者認為旗山斷層地層順向坡往東,因此影響地下水向東流入高屏溪。圖片來源:反馬頭山事業廢棄物掩埋場自救會

學者認為旗山斷層地層順向坡往東,因此影響地下水向東流入高屏溪。圖片來源:反馬頭山事業廢棄物掩埋場自救會

關於地質判斷上,該報告也指出當地斷層為砂岩地質,滲水性高。陳椒華強調,馬頭山是二仁溪的源頭,掩埋場不適合設置在水源地,她希望高雄市政府不要重蹈過去台南市政府同意在烏山頭水庫設置掩埋場的錯誤決策,讓民眾耗費10年抗爭並對政府進行訴訟。

旗山區上洲里里長柯瑞芳也對南水局的說法非常不滿,他指出,20多年來,自來水公司為了解決高雄地區的用水問題,已經在旗山地區挖了13口井,因為高雄其他地區的地下水已經嚴重污染無法使用,顯示旗山水源保護區的重要性。

他認為政府應思考水資源整體規劃的問題,「如果連旗山的水都被污染了,高雄人還有水可喝嗎?」

旗山居民向台上高雄市政府官員要求政府應堅持環境正義,拒絕富駿的申請案。攝影:李育琴

旗山居民向台上高雄市政府官員要求政府應堅持環境正義,拒絕富駿的申請案。攝影:李育琴。

應整體思考水資源、國土計畫  旗山居民:請政府堅持環境正義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李翰林從國土計畫的角度去審視本案。他表示,去年年底立法院已經三讀通過《國土計畫法》,表示每一塊土地都有其使用分區和用地用途。基金會調查發現,掩埋場預定地是屬於山坡地保育區的林業用地,屬於保護區不應進行變更。

而內政府營建署也於2014年規定,林業用地不能用來興建廢棄物掩埋場,因此在使用分區和用地別沒有變更之前,是不能興建廢棄物掩埋場。未來若要設置掩埋場,業者必須變更地目,須送高雄市都發局審查,他呼籲民眾應一起關注相關審查過程。

李翰林也指出,除了斷層,中央地調所還公布了環境敏感區,而富駿的土地中有兩筆是劃為山崩與地滑的地質敏感區,表示這塊土地若做大規模開發,容易山崩。地質敏感區必須以保護生態為前提,應限制開發。

自救會和在場民眾一致要求高雄市政府不應受理富駿公司的申請案,也邀請議員和各政黨候選人簽署反對馬頭山設置事業廢棄物掩埋場,獲得多數民代的支持。

最後吳益政提出決議,要求高雄市政府應堅持環境正義施政,對於環境敏感地區、水質水量保護區和地質等爭議,在環評和都市計畫審查時應嚴格提出,不可任意變更。此外,環保局應要求廠商重新舉辦說明會,邀請自救會和影響範圍內的居民參加,此外也要求市政府重新檢驗既有工業區本身的廢棄物是否設置掩埋場,不應讓廠商生產獲利,而把污染廢棄物由偏遠地區的人民來承擔。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