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校推廣環境教育系列活動,包括「親愛的,我把學校變水了!」、「植物小偵探」、「水舞精靈」等,於「環境教育活動課程發展小組」成立後以「綠色奇蹟為」為活動主題開始於校園內推廣,並藉由推廣過程中尋求人文素養的建立,透過活動探討,評估階段性成效,持續發展次階段活動,環教小組成員以持續的活動企畫注入對環境的關懷,並晤談「焦點團體」以瞭解活動成效,本紀實將真誠呈現活動的成效與省思,以紀實資料提供學校及教育單位參考。
楔 子
一次綠色學校的環教會議,一位對教育熱忱執著的校長,一群熱愛環境的教師,再加上一個尊重環境、永續臺灣的新時代,我們何期有幸參與其中,去實踐一些目標與理念!
壹、活動緣起
八十九年四月廿一日及六月廿九日,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環教中心舉辦了兩次的聯席會議,會中聽取瑞柑國小對蛙類生態的研究成果,福連國小漁村文史田野調查的計畫,新興國小的課程統整……,除了感受環境教育的日受重視,也開始構念地處都市型態的重陽國小,在高樓林立與車馬喧騰之中,如何建構一個田野自然的教學環境?當陷入思路窘境之時,校長建議,與其百思不得其解,不如先結合對環境有所關懷的有志之士,共同集思廣益,藉由不同的概念與思考模式,尋求一個可能的共識,畢竟團隊動力的多元智慧,將遠比單打獨鬥來的有意義許多。
當單純而真誠的理念出現,契合了九位無怨付出的教師共同投入,目的無它,對兒童成長歷程有所助益而已,面對九十三班的大學校,決定以浪潮般的活動企畫,吸引兒童悠遊其中,透過體驗與擬人情境的塑造,試圖將我們所凝聚的共識─人文素養,注入在校園的每個角落。
貳、活動規畫
一、小組成立:
本校環教小組成員經過多次的協商會議,確定小組名稱為「環境教育活動課程研究發展小組」,省略學術研究及課程統整角度,直接以活動方式實驗成效,將主體設定在兒童個人至班級團體,再漸層至校園環境,並依據活動成效做為次階段環教活動的參考,小組成員決定將環教主題定為「綠色奇蹟」,賦予團隊名稱為「湧出活水的綠色團隊」,將標題精神落實在每個環教活動中,成員並決議以「」作為團隊標誌,希望將團隊動力發揮到極致,亦可使其成為學校本位精神之一。
二、標誌解釋:
(一)「綠色奇蹟」:環境教育的主標題,以達成綠色校園及綠化兒童心靈為目標。
(二)「湧出活水的綠色團隊」:環教小組名稱,以集思廣益方式創造活動企畫,做學校的活水源頭,為兒童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
(三)「 」:綠色的樹葉,代表優質的學習環境,水滴代表環教小組的活水,以創造優質環境、提供學習機會自許的團隊標誌。
參、活動成果
一、植物小偵探:發出學習單二百零七張,回收二十五張,經票選結果,由六年四班洪嵩雄獲綠色奇蹟小博士、六年四班江婉婷獲綠色奇蹟小碩士、林怡君等獲小學士。
二、「親愛的我把學校變水了」報名班級如下表:
年級 |
班級 |
佈置主題 |
二 |
9 |
蛋裡看世界 |
二 |
10 |
綠色天地 |
二 |
14 |
神奇寶貝復育森林 |
三 |
12 |
愛 |
四 |
2 |
綠憶 |
四 |
11 |
植物小天堂 |
五 |
7 |
貞子的綠色隧道 |
五 |
8 |
綠精靈的遊樂世界 |
六 |
1 |
瓶中綠 |
六 |
4 |
爬爬綠 |
六 |
15 |
秘密花園 |
三、「水舞精靈」報名班級如下表:
年級 |
班級 |
認養鬥魚名字 |
四 |
3 |
奇奇 |
四 |
11 |
小戰將 |
四 |
12 |
酷斯拉 |
五 |
1 |
小灰 |
五 |
2 |
荳荳 |
五 |
3 |
海中蛟龍 |
五 |
4 |
鬥魚王 |
五 |
10 |
小不點 |
五 |
13 |
HONEY |
六 |
2 |
黃弟鬥 |
六 |
4 |
豆豆 |
六 |
9 |
小可愛 |
六 |
14 |
阿尼 |
肆、成效探討與反省
一、 「植物小偵探」:發出學習單共計二百零七張,回收學習單二十五張。
(一)活動採自由報名方式,利用高度獎勵(越野腳踏車、滑板車、直排輪等)吸引兒童參與,原訂一百張學習單名額因此供不應求,經向參與學生調查結果顯示,獎品是促使其參與活動的高度誘因,就起始動機而言,可謂成功。
(二)回收學習單為二十五份,回收率為百分之十二,與原本預期效果相距甚遠,經小組討論後得到下列結論:
1. 學生自由報名,屬學生個人興趣,導師並未掌握班上參與學生,介入輔導程度較低,若能透過班級導師的指導與協助,關心學生觀察進度,成效應可提昇。
2. 未建立報名者的資料,無法掌握參與學生,觀察期限為一個月,小組並未實施追蹤輔導,學生注意力無法持久,若能建立報名資料,掌握學生動態,再以定期回收方式於加蓋檢定章後再交還觀察,應可提昇學生榮譽感與參與度。
3. 學習單的材質為普通A4白紙,紙質不耐久用,亦未隨單附資料夾運用,致時日一久,學習單保存不易,若能以西卡紙或雲彩紙等較硬紙質並置入資料夾後再發予學生,配合舉辦階段性的觀察經驗分享交流,應可提昇學生觀察意願。
(三)焦點訪談:本活動於實施中曾訪晤班級導師、參與學生、未參與學生、學生家長,希冀得到對本活動的反應程度及學生學習成就,茲整理多數看法如下:
1.導師意見:
(1)陳老師:學生經常會要求我在他們認為比較不重要的課堂時間進行觀察,可是當我糾正他們的觀念並且加以拒絕的時候,他們觀察意願會很快就降下來。
(2)李老師:很多小朋友在第一週觀察之後就會和其他同學比較,自認為比較差的人在信心受到打擊以後就沒有意願再繼續觀察了。
(3)康老師:小朋友對自己所觀察的植物有生病或快枯萎的時候,心情會顯得很沉重,對班級花台植物會變得主動關心。
2.參與學生:
(1)文浩:因為有越野腳踏車當獎品,我最喜歡越野腳踏車。
(2)珮嫻:我媽說可以利用這個活動認識一下學校的植物,記錄一下它的生長狀況。
(3)茗聚:學校的植物太可憐了,缺乏大家照顧,大家的愛心不夠……應該要對植物好一點。
3.未參與學生:
(1)易哲:我對這種觀察還要做記錄沒什麼信心,反正一定拿不到腳踏車的。
(2)旺昇:我不會畫圖,那個記錄表好像要畫圖,…嗯…我找不到合適的植物觀察。
4.學生家長:
(1)吳爸爸:孩子對家裡的盆栽有比較關心,還會去翻一下自然百科的書,也喜歡拿白紙畫一些有的沒有的,說很多他在學校看到的含羞草……。
(2)翁媽媽:現在他會要求我給他買一些小盆栽,還會把它當成寵物一樣在養。
(3)許爸爸:小朋友要求我不論有沒有得獎都要我給他獎勵一下,不過它是蠻認真在觀察,問的問題也比較多,有時候真的會被問的很煩。
(四)延伸思考:
利用兒童喜歡優質獎品的動機吸引學生參與活動,可以做為推廣活動發展的誘因。
讓學生為植物命名,將之擬人化,可融入生命教育的歷程。
學習單與學生之間的情感建立將決定學習效果深遠的程度。
環境與鄉土無法分割,小組希冀的人文素養能落實在師生及親子之間,因此與臺灣科學教育館接洽聘請臺大地理系王鑫教授舉辦了整合環境教育與鄉土教學活動講座,期盼親、師、生之間能更有所收穫與成長。
(一)採班級自願報名方式,活動訴求是依現有環境,運用可重複使用的資源,於空間的擺設、氣氛的營造,要求生活化、人性化的學習環境,有些班級結合學生手繪圖畫作品、鼻涕蟲玩具;有些班級利用寶特瓶、果凍盒、雞蛋盒等回收資源加以佈置;有些班級甚至於走廊及天花板架設竹籬,讓爬藤類植物生長,形成綠色拱門,可謂創意十足。
(二)小組期許佈置過程能融入教育意涵,進而一窺植物生態的奧妙世界,有班級設計一系列的主題教學及學習單,讓學生了解時節、種類、性質、屬性、用途之間的關係。
(三)報名僅十一班,並不如預期,經與教師訪談之後得到以下意見:
張老師:其實家長協助的意願並不高,學期剛開始,班級事務很多很忙,再加上學生維護環境的知識與自制力不太夠,植物的生命不容易維持,於是只好打了退堂鼓。
蔡老師:一開始其實教師與學生都充滿信心與野心,但時間一久,學生就漸漸失去興趣,最後就只剩下我單打獨鬥,成效不怎麼好。
陳老師:我是將所有佈置植物都開放讓學生認養,再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與美化的環境互動,這樣學生就會覺得這些東西和自己是息息相關的,也能學到維護與愛惜。
蘇老師:我們班植物怎麼種都種不活,也有家長提供…可是都死了,覺的有些造孽。
(四)延伸思考:
家長已然成為教育合夥人,結合親師資源進行班級活動乃是推廣理念首務工作。
冰冷的建築與四方的教室,透過環境美化的訴求,可以軟化僵硬的學習環境,其效果將比外包工程實際有益,且互動的過程對師生、親子之間的關係都有莫大助益。
裝置藝術與環境教育的結合對人文素養的助益有很大的期待,小組將利用次階段綠色奇蹟中呈現裝置藝術活動,並檢驗成效。
回收資源的運用除可以美化環境外避可作創作發展,寶特瓶的概念可應用於「水火箭」科學創作遊戲器材,小組已與金車文教基金會聯繫,亦將於次階段嘗試水火箭研習及競賽,並檢驗成效。
植物因季節性、耐陰性、日照量及水份需求不同而有難以照顧的情形產生,小組決議成立一所校內植物醫院(取名愛愛醫院),開放門診,為植物提供專業救護,目前已籌畫研習事宜,希望透過愛樹惜花的過程加深學生人文素養。
三、「水舞精靈」:報名班級數十班,但魚苗有限僅提供十三班認養。
(一)領養班級過多致供不應求,因臺灣鬥魚屬保育魚類,魚源由本校老師提供,僅十三條,故無法滿足各班需求,卻帶動各班開始飼養別種魚類,十月廿四日舉辦水舞精靈期中展,除了預期的臺灣鬥魚之外,更增加各種淡水魚及觀賞魚共襄盛舉,展覽十分熱鬧。十一月十六日亦擴大舉辦水舞精靈大展,由學校有養魚各班及各處室共同參展。
(二)家長會與校長共同規畫本校濕地生態園,模擬雨林氣候區生態,其中水池設計可提供臺灣鬥魚生長條件所需,領養班級待魚苗體型成熟後將復育至生態園,「水舞精靈」亦結合生態園,規畫簡單隆重的復育儀式,並設立復育紀念牌及懸掛班魚照,使生態園與學生產生緊密連結。
(三)為班魚取名之後,明顯融入各班生活之中,因部份班級魚苗飼養時間過短,致魚苗體型尚不足以至生態園復育,當得知班上可續養至體型成熟後再進行復育,學生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四)焦點訪談:針對水舞精靈活動,小組訪談了領養班級的老師、學生,亦訪談了未領養班級卻自行飼養其它魚類的老師、學生,茲將訪談結果整理如下:
1.領養班級老師:
(1)陳老師:學生下課時間常常會聚集在魚缸前品頭論足或敲拍魚缸,我說這樣會嚇到魚,雖然一再制止,他們仍然不自主的會去圍觀。
(2)簡老師:為班魚取名之後,魚似乎成為全班生活的重心,換水、放飼料的頻率太過頻繁,有時飼養的意見不一時,還會有學生彼此爭執的情況發生。
(3)陳老師:學生擔心班魚只有一隻太無聊,私自放了一些孔雀魚與牠作伴,結果被班魚鬥到屍骨無存,有學生甚至放暹邏鬥魚跟台灣鬥魚互鬥,幸虧我去阻止,也趁此機會對班上進行了生命教育。
(4)陳老師:三斑鬥魚繁殖用的白色泡巢,有小朋友們一開始還以為是其他不守規矩的小朋友所吐的口水,還爭執了一段時間,直到觀察員說明之後才平息了「口水戰」。
(5)康老師:常常在放學後可以看見小朋友自動的到生態園去觀察蓋斑鬥魚,並且主動的清理路過的小朋友丟下的紙屑,寶特瓶或是塑膠袋。自動自發的精神,令人感動。
2.領養班級學生:
(1)威達:小戰將(魚名)似乎有許多心事,不知道是不是肚子餓?大家都很喜歡牠,也找了一些書來查資料,希望可以把牠養得白白胖胖的。
(2)政哲:酷斯拉(魚名)很兇,我們想讓孔雀魚和牠做朋友,卻都被牠吃掉了,可是大家還是很喜歡牠,覺得他是一個猛男喔!
3.飼養其它魚類的班級老師:
王老師:因為來不及認養臺灣鬥魚,班上決議飼養其它魚類,也幫它取了名字,分組輪流照顧。
4.飼養其它魚類的班級學生:
敬堯:大雄(魚名)和臺灣鬥魚長得很像,可是之前換水的時後就跳出來死掉了,我們還幫他舉辦了一個隆重的葬禮,希望牠早日投胎做人,我們現在又重新養一隻,所以叫牠大雄二代。
(五)延伸性思考:
「愛烏及屋」的漸層觀念是可以透過環境教育及生命教育的結合而引發。
環境保護若能先透過人文素養的灌溉,則生命的永續發展、資源的永續利用才有深遠的價值。
生態園的學習價值毋庸置疑,但必須讓高年級走上一大段路後才能到達,若能讓學習步道園區隨處可得,學習效果自然可以加乘,於是小組決議在三樓川堂佈置密源植物生態園,四樓川堂佈置昆蟲生態園,五樓川堂佈置台灣鬥魚復育園,並將蒐集由自然老師所製之相關學習單彙整成冊,分年段編輯學習手冊,落實更深層的教育功能。
伍、結 語
活動的推展與結束是有形的必然,我們沒有檢驗活動成效的量表,於是我們用心去體會,我們發現活動預期目標與實際呈現有著不小的差異,可以肯定的是在環境教育歷程中,我們勇敢的跨出一步,不論這一步是成是敗,我們至少可以因此而準備好第二步,檢討執行成效而建立的資料,是我們據以提昇兒童對自然生態環境研究興趣的寶藏,也是我們培養兒童對人文環境的關懷與歸屬感的重要資源,既然起步了,我們不會怯步,也不打算停止,推動綠色學校理念與孩子快樂的成長,將是我們持續經營的動力指標;橫向聯繫各處室共同推動綠化理念,結合各資源網路讓觸角向外延伸,亦將是本小組的宗旨,教育的道路漫長,許多活動目標多是口號大於實質,我們絕不向下沉淪,「綠色奇蹟」將激盪起重陽生命力,引導學生對於台灣本土生態的愛護與重視的觀念,啟發學生對於自然生態的興趣,以及引發大眾對於環境教育的重視,尊重生命的意義與精神,刻不容緩,也需要共鳴,做了再說,然後檢討,檢討後再做,而一切的成就,就讓我們共同在孩子臉上的笑容找到吧!
資料來源: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http://www.giee.ntnu.edu.tw/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