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古蹟群「三井倉庫」恐遭移 文資團體籲原址保留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北門古蹟群「三井倉庫」恐遭移 文資團體籲原址保留

2016年02月05日
本報2016年2月5日台北訊,林倩如整理報導

23:31更新:今下午都發局局長林洲民偕同文化局局長謝佩霓赴三井倉庫現勘。林洲民表示,北市府目前已經完成遷移工法討論、採購及現勘。過年後將在25日向都市計劃委員會報告,3月9日提送文資審查,確認處理作業,最後會趕在開議前向議會報告。

除了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台北市民記憶中的忠孝橋,將因應「北門再現 啟動西區門戶計畫」,於2月7日~2月14日春節期間拆除。此舉將讓國定一級古蹟北門重現天日,北市府也將同步展開北門城考古試掘計畫,北門廣場則預計2017年亮相,有望帶動周邊古蹟群復興。

然較少為人關注、位於忠孝西路一段的歷史建築「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簡稱「三井倉庫」)卻可能因配合「北門周遭廣場改造計畫」遭遷移,引起文資團體發起搶救串連行動,呼籲原址保留、開放民眾參與。

西區門戶計畫範圍圖

西區門戶計畫範圍圖。圖片來源:台北市都發局

北門周邊古蹟群  少了三井倉庫太可惜

去年1月,北市府公布「北門再現 啟動西區門戶計畫」,以台北車站及C1/D1雙子星大廈街廓為核心,西起環河北路,東至中山北路,北至市民大道,南至忠孝西路的一整個區域,都將納入「西區門戶計畫」整體規劃。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兩天,即拆除爭議已久的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而忠孝橋引道拆除及周邊平面道路路型改善工程,預計先於2月7日(除夕)~2月14日(初七)進行主體拆除作業,除了拆除橋樑,也將使用堅硬的鋼樑來保護國定古蹟北門;春節後至11月底,再施作平面路型調整及引橋拓寬工程。

忠孝橋引道為台北市現存最後一座「跨鐵路橋」,已有39年歷史,然緊緊貼鄰北門,視覺上長久壓迫限縮其呼吸延展空間,動線設計亦難讓人親近。此「台北市最艱難拆橋工程」完成後,擁有130年歷史的一級古蹟亮點,終能重見天日;與改善工程同時並行,北門城考古試掘計畫也將展開,北門廣場則預計2017年亮相。 

鄰近北門的重大古蹟群,包括國定古蹟鐵道部(未來規劃成鐵道博物館園區)、市定古蹟台北郵局、撫臺街洋樓、機器局遺址等。較少為人關注、位於忠孝西路一段的歷史建築「三井倉庫」卻因配合「北門周遭廣場改造計劃」恐遭遷移,文資團體發起搶救「搶救北北三:北門×北三線×三井物產舊倉庫」,呼籲:

  1. 原址保留「三井舊倉庫」,減少變動;
  2. 立即開放民眾參與北門廣場改造計劃。

昔為總督府力捧財閥  三井倉庫象徵犧牲與代價

三井倉庫2009年一度因「台北好好看」綠美化工程面臨拆除危機被搶救下來,而於201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理由之一,乃它可能是「北三線道(忠孝西路)」上最老的一棟建築,見證日本人拆除台北城後沿著原城牆改建三線道的變化,且建築本體尚保留「市區改正」當時的亭仔腳寬度,一旦異地重建或僅保存立面,場所精神滅失。甚至走點兒路,還可到達臺博館正門斜對角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廈(現為市定古蹟),整個時空敘事無邊散逸。

北門古蹟群有其特殊意涵:清朝統治象徵的北門、述說台灣兩大現代化事業的鐵道部和台北郵局;而三井倉庫恰好補足「現代化」和「統治」下的另一面向:犧牲與代價。三井物產作為總督府大力扶植的財閥,壟斷樟腦、菸草、糖、茶買賣,奴役農民為其勞動生產,強迫原住民遷徙祖居地以獲取更大的種植面積,此般城市資本對黎民百姓、山林物產的剝削,亦當受到重視,並納入古蹟群的發展想像,梳理辯證新塑史觀。

三井舊倉庫

三井舊倉庫。攝影:鄭慧君。圖片來源:搶救北北三:北門x北三線x三井物產舊倉庫

市府規劃缺乏與民交流對話  文化治理尚待更多討論

此外,「北門廣場暨忠孝西路路型調整之都市計畫變更案」去年12月8日起公告公開展覽30日,12月15日就三井倉庫遷移保存召開座談會,17日舉辦說明會;1月8日,柯文哲任後第一次編列預算,西區門戶計畫細項包括西站拆遷費用、三井倉庫保存、路型改造工程等預算,在各黨團協商下,決議有條件通過。

市府雖釋出「東移70公尺」加蓋老街做為解套來消除「拆除」疑慮,但缺乏更多公聽交流對話。文資團體認為「文資保存、空間願景、民眾參與」第一道防線已失守。

為何不能移?人們會問。三井倉庫目前只是歷史建築而非國定古蹟,但因文化局疏於管理而破敗,就算在遷移過程中毀損無法蓋回原貌,似乎也毫無法規可管理。交通優先、開發至上的價值、思維,看不見的城市肌理得透過什麼語言以揭露真實全貌?

三井爭議未解,不只考驗著謝佩霓的文化治理,也挑戰著人民的開放及格局。

作者

林倩如

唸的是跨領域藝術和社會發展,而仰望著山野、也想奔向大海,書寫、行動、環境、多元差異文化,追求自由的移動,深邃回應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