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井水燃燒 《天然氣之國》尋找能源轉型之路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影展

當井水燃燒 《天然氣之國》尋找能源轉型之路

2016年02月21日
作者:賴偉傑(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理事長)
天然氣之國 劇照:可點燃的水(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天然氣之國》劇照:可點燃的水。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用打火機靠近流出的水,突然就被點著了火燒起來,真是驚人的一幕。」

各位,我在講的不是「天然氣之國」,而是近三十年前,高雄反五輕運動時,後勁居民的親身經驗,就是井裡打出的水,會有嚴重的油味,甚至可點出火來。而整個石化工業區與周邊,空氣污染問題還是嚴重,後來陸陸續續有諸多土地被公告為「污染廠址」,地下水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但是,也沒錯,類似這樣的畫面與居民的感受,也不斷出現在這部紀錄片中。

在美國廣泛分佈的頁岩盆地,有巨量的天然氣蘊含量,隨著新開發技術的突破,一種地面液壓鑽井的「水力壓裂法」工法,得以較便宜地取得頁岩氣。帶點國族主義口吻的業者,標榜著「我們的」天然氣、「我們的」油,能源自主似乎就從美國「自己的」國土長了出來。因此,海量的購置鑽取硬體設備,大規模的鑽取工作機會,成本合理的大量天然氣開採與煉油,燃料成本下降下的製造業興工,樣樣都成為一個猛爆式的美國經濟動力活水。

頁岩氣革命的另一面

然而,天底下沒那麼美好的事,很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天然氣之國」紀錄片中,主要就是提出兩大類被淡化的風險:一是頁岩氣開挖、抽取和輸送過程造成外洩、溢散的揮發性氣體,對人與動物的健康衝擊,以及易燃甚至爆炸的風險;另一個是用「水力壓裂法」過程打入大量且種類複雜的有毒化學品,最後造成地下水廣泛污染以及飲用水致癌風險增加的問題。

天然氣之國 劇照:天然氣開發設施(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天然氣之國》劇照:天然氣開發設施。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多年前曾去美國加州拜訪環保團體時,搭一位友人便車進城,那是上班途中行駛高速公路上,他說了一句:「波灣戰爭(石油)就是為了美國這種(開車)生活方式,」令我印象深刻、記憶猶新;而隨著頁岩氣所謂美國能源自主的翻轉,這個「戰爭」,成為美國的「內戰」。

因為蘊藏量分佈廣泛,所以鑽井點數以萬計。很多的點,不只在一些聚落人家的「我家後院」,甚至是「我家底下」。因此隨著片中導演的追蹤,一區又一區,一個又一個的受害者和一些異像呈現出來。於是這紀錄片中,我們看到很正統的問題意識和實證的集結:頁岩氣的開採浮濫,使得環境問題、健康風險問題疑慮越來越多。

「企業的發展模式,就是到某個地區,盡可能地快速開發,如果你排放有毒物質,就讓受害者來證明它吧。你讓他們在法庭上辯論,收買最後的反抗者,繼續前進。」

對於很多公害事件或是環境爭議,這是一個精準、令人揪心卻很真實的描述。然而這一段話,不是在第三世界,而是片中科羅拉多州的Lisa Bracken女士,對這幾年被視為天然氣革命的美國頁岩氣開採企業的真實控訴。

能源開發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層面問題

是的,這個故事再次告訴我們,每一種能源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但如果我們換個方式來思考,對於能源,有幾個層次的問題應該提出:

  1. 開採可能造成的已知與未知風險為何?
  2. 不同開採技術造成的負面衝擊為何?
  3. 不同開採所在地,造成的負面影響程度是否不同?
  4. 是否可以有降低開採環境、健康風險的作法?
  5. 如果有較好的監管體系,可以符合法規要求下,開採的成本和技術極限為何?
  6. 把這些外部成本內部化之後的真實成本為何?

而這也是「天然氣之國」要探討的另外一個重要面向,因為這不只是科技,也包含社會、風險與公眾參與層面。前述每一個階段、層次的問題,本來就該有把關和資訊揭露的機制,然而2005年美國新的「能源政策法」裡,卻得以排除原本很多現有的環保法規規範,以及國家的環境監管體系。

包括片中特別提到對水源區開發的鬆綁,以及隱密工法所使用的毒性化學品清單。也因此,即使紀錄片公開後,很多業者反駁片中有一些環境和風險問題,並不是「水力壓裂法」或開採頁岩氣造成的,可能有資訊誤導之嫌等等,但業者神通廣大讓法規讓位是事實,也是永遠的「信任的危機」。

能源的政商結構性問題,不只是環境問題,也是民主問題

天然氣之國 劇照:戴著防毒面具的彈琴者(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天然氣之國》劇照:戴著防毒面具的彈琴者。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美國社會不像歐盟強調「預警性」(不能證明沒問題,就不許可)原則,因此在強大的政商力量下,「不能證明有問題,就許可」,大開方便之門。所以這部片其實也不只是談頁岩氣的爭議,而是幾乎明白揭示了美國的「能源政治」,甚至是「政治」的真實面貌。後來2013年推出的「天然氣之國二部曲」,紀錄片導演一方面憂心頁岩氣開採全球擴張的疑慮,但更直指「石油和天然氣的大企業,不只污染環境,而是如何『污染民主』」。

而回顧這幾年的所謂「頁岩氣革命」,我們也可了解到能源絕對不只是能源,背後是夠巨大的財團、國家,或是財團與國家聚合體,包括資本、技術、市場、能源自主、外交與國力等複雜考量。而前幾年美國喊出的「製造業復興」;美國開始願意承擔減碳承諾;美國對石油和煤的需求大幅減少,導致石油和煤礦的價格持續低迷;以及這兩年「國際油價下跌以逼使美國開採頁岩氣不敷成本」的說法等等,也都成為全球連動與擾動的重要因素。

另外,極端氣候導致的全球災害風險,讓「低碳經濟」思維下,天然氣所代表的減碳優勢,天然氣與核能、煤炭的替代與否,以及天然氣與再生能源競合,成為極其繁複的國際爭議和商業博奕。

也因此,這部片子有點像是僅僅處理傳統「環保與經濟對立」層面,而沒有面對上述複雜的「能源國際政治經濟學」。

不只是氣候變遷,更重要的是系統變遷

但這些牽扯到經濟、發展、減碳面向,其實也是陷入「能源選項替代」的迷思裡。因此,這也提醒我們,這一個個圍繞著「氣候變遷」而被美化的「天然氣革命」、「核能減碳論」,或是「淨煤與碳封存CCS」等,即使都還有各自的環境與風險問題,但主旋律卻都是強化「能源需求、能源需求、能源需求」。一個國際重要的非政府組織SCNCC (System Change Not Climate Change)主張,如果不重新反省經濟發展模式和能源使用方式,那所有「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對策,都只是表象的。所以真正更需要的,是由下而上、草根思考的「系統性的變遷」(System Change),為什麼人類的文明進程,非需要消耗這麼多能源的方式不可?

也因此,除了能源開發之外,節能、能源效率、能源需求管理、被動式能源等思維和社會共識的凝聚,可能已經更為迫切了。否則,就像片中最後所說,各種能源開發所衍生的問題,會越來越多,且「從我家後院,擴張到你家後院」。絕對不只是頁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