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橋挖海床 大澳湧現毒海產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港珠澳橋挖海床 大澳湧現毒海產

2016年03月02日
摘錄自2016年2月29日太陽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港珠澳大橋工程於大澳鄰近水域加緊施工,隨時變相製造「毒海產」。香港太陽報記者聯同浸會大學生物系研究助理梁浩文於大澳購入多款聲稱產自附近水域的魚類及貝殼類海產進行化驗,結果發現重金屬超標;其中鰂魚含鎘量超標近一倍,其餘大部分樣本含鉛量亦超標,至於含鎘量最高的扇貝,現時本港並未制訂最高准許濃度,但以魚類同一標準計,超標亦達四倍。

學者認為,海產重金屬含量超標,不排除與挖掘海床揚起沉積物有關;市民攝取過量,會對肝、腎及腦部造成損害,孕婦腹中胎兒腦部發育會出現障礙,就算將有關魚類加工製成鹹魚或曬乾,亦未能令所含重金屬減少,遺害依然。

梁浩文表示,挖掘海床會揚起大量沉積物,令海水重金屬濃度升高,他將大澳所買的鰂魚解剖,發現魚鰓帶有瘀黑,可能與水域受污染有關。「鰂魚等魚類會吸收呢啲沉積物,貝殼類海產甚至係依附海底沉積物生存,海水重金屬濃度升高,啲海產自然攝取得多。」

此外,大澳亦出售不少本地製鹹魚,醫學會會董蔡堅表示,醃製加工或曬乾等過程並不會令其體內重金屬含量減少,故此就算製成鹹魚,遺害依然。

註冊專業土木及結構工程師彭振聲表示,建造橋躉時須將沉箱壓至海底石層,過程中會挖掘並揚起海底淤泥。海底淤泥有約十幾至二十米厚,加上海底水流急快,淤泥揚起後,會急速擴散,難免會對海洋生態造成污染。

路政署發言人稱,在展開港珠澳大橋香港相關工程前,已按照《環境影響評估條例》要求進行環境影響評估,水質評估結果顯示,工程項目對水質影響輕微,根據從海事工程展開至今的水質監察數據,機場對開水域的水質和港珠澳大橋香港相關工程展開前沒有明顯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