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山真的有很多蟾蜍!」 鬧區小山成最佳環教場域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蟾蜍山真的有很多蟾蜍!」 鬧區小山成最佳環教場域

2016年05月23日
本報2016年5月23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21日蟾蜍山舉辦生態園遊會與影展,再一次提醒忙碌的都市人,這座就在身邊的小山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正是讓孩子接觸大自然的環境教育場域。

2013年因為山城眷區「煥民新村」一度面臨拆除危機,讓就位在台北公館鬧區旁的「蟾蜍山」獲得社會關注,包括名導演侯孝賢也到場聲援。在民間的爭取下,蟾蜍山在2014年獲台北市府登錄為文化景觀,更在今年初確認全區保存。

蟾蜍山聚落不只是文化資產,也是台北市珍貴的環境教育場域。本報資料照。攝影:賴品瑀。

小小生態探險家  為老眷村注入活水

雖然地主台科大仍與部分住戶訴訟中,然數年來為了保存蟾蜍山奔走的「好蟾蜍工作室」,持續帶領附近的學生與當地社區居民互動,以修繕家具、架設瓜棚等活動活絡感情。此次更擔任大哥哥大姐姐, 讓社區與鄰近學校的學童成為「小小生態探險家」,認識身邊的蟾蜍山也進行環境教育。

21日下午在當地社區廣場所舉行的園遊會,便是由這些小朋友展現所學,包括向參與民眾講述蟾蜍山環境、如何上山進行觀察與採集,與利用當地植物做香包等藝術行動。

參與蟾蜍山「小小生態探險家」的學童講述著蟾蜍的生態。攝影:賴品瑀。

「你說得出蟾蜍跟青蛙有哪些不一樣嗎?」「上山採集可以帶什麼、不可以帶什麼?」顧攤的小學生考考參與民眾,也講了自己的經驗。

「雖然我們就住在附近,可是之前從來沒到過蟾蜍山。」一名學員家長坦言,好蟾蜍工作室林鼎傑表示,參與營隊的十多位學童,約有1/3為蟾蜍山社區住戶,其餘則多是附近幾所國小的學生。「其實報名狀況蠻踴躍的,大概有7、80名學生報名。」林鼎傑說,在認同理念的教師與家長口耳相傳下,這個認識近郊的營隊受到期待,但團隊期待的是促進居民對蟾蜍山的認同與關懷,因此參與對象仍選擇以鄰近學童為主。

在數次的「探險」中,好蟾蜍除了帶領學童進行野外觀察、體驗自然外,也設法讓當地的居民以擔任「關主」的方式參與。這樣的互動,讓當地居民感到開心,在對談中,也說出更多珍貴的在地故事,例如當地沿革、有什麼樣的鳥類、昆蟲、植物等等。

「比較往上一點可以看到台灣藍鵲,他們很兇,領域心很強。」「我家附近真的都是蟾蜍,很大的、小的都很多,...嗯,青蛙也有,但還是蟾蜍多...可能因為這樣叫蟾蜍山吧。」居民講述著自身體驗,帶著孫女一起來看影展的劉媽媽表示,很開心年輕人來辦活動,來跟他們聊天。

看到活動引來人潮,蟾蜍山居民(圖右)也樂意講著當地的故事。攝影:賴品瑀。

觸發  生態聚落的教育想像

21日當天下午,除了由小學生為主角的園遊會外,晚間也舉辦了蚊子電影院。策劃這個「半城影展」的電影人王耿瑜,特地安排了三峽成福國小攝影社的三部生態影片,並找來成福國小教師謝基煌與台師大環境所副教授王順美,來談談對生態聚落的教育想像。

謝基煌帶領生態攝影社的學生運用鏡頭拍下大自然,除了創造出許多令人驚喜的影像外,對謝基煌而言,這些經過自己親眼觀察的經驗,不是查資料所能得,更不斷累積、不斷誘發他們學習的慾望。

2016-05-23_12-11-05

謝基煌(圖中)長期陪伴攝影社的學生運用鏡頭拍下大自然。攝影:賴品瑀。

謝基煌表示,攝影社的學生初期大多面臨家境狀況不佳、學業成績落後的困境,但在持續拍攝生態觀察影像與參賽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自信心。不乏成績進步,或十多年來持續攝影興趣者。對這些小朋友而言,原本沒安親班可上、父母大多不嚴加看管的劣勢,反而成為「自由發展」的優勢。

而且經過拍攝時的深度觀察,孩子對當地更有感情,故鄉不但是將來創作的土壤,更是將來「願意回來」的地方。

而這正是蟾蜍山所期待的。好蟾蜍工作室負責人林鼎傑表示,成福國小的經驗讓他衝擊很大,這群孩子的生命力來自不排除「受傷的過程」的學習與探索,這反而是受到過度保護的都市孩子沒有的。王順美則希望,蟾蜍山能成為每個人發現自我可能與機會的地方,如此一來,也讓蟾蜍山得到更多機會。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