魷魚、烏賊、章魚大爆發 研究:頭足類更能適應暖化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魷魚、烏賊、章魚大爆發 研究:頭足類更能適應暖化

2016年05月27日
本報2016年5月27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過去60年因人類活動影響,海洋嚴重暖化、魚群大量減少。科學家卻意外發現,魷魚、烏賊、章魚卻越發欣欣向榮,比其他海洋動物更能適應環境變遷。

PacificKlaus(CC BY-NC 2.0)

科學家發現,頭足類生物因繁殖快速,可能比長壽的動物更具優勢。圖片來源:PacificKlaus(CC BY-NC 2.0)

海洋界的明日之星:烏賊、魷魚、章魚

國際研究團隊建立起頭足類捕撈量的資料庫,發現儘管繁殖方式多元,有些在海床上產卵和生活,有些則是在海中四處移動,但幾乎全世界的頭足類都穩定增加。

「頭足類生活步調快、死得早,可說是海洋裡的搖滾明星。」研究主持人、阿德雷德大學海洋生物學家吉爾廉德(Bronwyn Gillanders)說,頭足類繁殖快速的特性,可能比長壽的動物更具優勢。

另一位作者達博岱(Zoe Doubleday)則形容頭足類是「海中的小草」,因為長得快、壽命短,而且發展很有彈性,比其他海洋動物更能適應環境變遷。

研究團隊原本是要調查澳洲巨型烏賊(giant Australian cuttlefish)數量減少的現象。澳洲巨型烏賊可以長到20吋長、23磅重,公烏賊可改變體色,悄悄趕過情敵,和母烏賊交配。

「調查出乎意料地揭露,頭足類正在快速增加。」達博岱說。

科學家:或有負面效應 水母暴增即為一例

魚類和珊瑚礁都因為過度捕撈和氣候變遷而快速減少。近期研究發現,全球漁獲量減少速度比聯合國的統計還快三倍,全球暖化將導致魚群減少1/4,而且93%的大堡礁將因暖化而白化。

不過,過度捕撈和海洋暖化可能反而有利章魚、魷魚和烏賊生存。頭足類是貪婪的食肉動物,過度捕撈導致牠們的競爭者和天敵皆減少。在糧食仍足夠、溫度沒有上升太過劇烈的情況下,暖化的海水會加速頭足類的生命週期。

吉爾廉德指出,1997至1998年的聖嬰和反聖嬰現象後,太平洋溫暖的海水讓墨西哥、秘魯和智利外海的洪堡魷魚(又稱大赤魷)數量異常大增。十多年後,這種長壽的魷魚生活範圍北移了100英里,適應了2009年至2010年的聖嬰現象。其他魷魚則往更外海移動,並提早開始繁殖。

不過研究人員也警告,這種族群動態非常難以預測,人類活動可能在頭足類身上產生不良的效應。

海洋酸化使水母暴增,就是人類自食惡果。水母可以生活在充滿農業廢水和漏油污染的海水中,適應力強,近年數量激增,影響船隻航行甚至使核電廠被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