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醫制度面面觀 日專家:勿用證照壟斷市場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樹醫制度面面觀 日專家:勿用證照壟斷市場

2016年07月07日
本報2016年7月7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上個月,應農委會林試所之邀,日本樹木醫制度創始人、現為NPO樹木生態研究會代表理事的堀大才教授,來台參與「2016台日樹醫──樹木的診斷與治療研討會」,分享其縝密且實際的經驗談。

針對年底台灣即將公告「樹藝師」考選制度,最快明年開辦招考。堀大才特別強調,樹醫不該成為「一種證照」來壟斷市場,重點仍在愛樹、護樹,人人都可以是樹醫。

日本樹木醫制度創始人堀大才教授。攝影:林倩如。

日本樹木醫制度創始人堀大才教授。攝影:林倩如。

公私合作 創生制度

在日本,樹木的醫生被稱為樹木醫,堀大才出生於1947年,一手創設樹木醫制度,並建立相關訓練及發照制度。他娓娓道來整個制度的淵源,源自財團法人日本綠化中心(1973年成立),是日本倡導環境綠化最為重要的角色之一,綠化中心乃農林水產省(相當於農委會)負責林務的林野廳出資一半而組成的半官民團體,開設以來,堀大才即任職迄今超過30年,主要擔任技術開發與調查的工作,旨在恢復全國貴重樹木的健康,研發土壤改良的技術,且完成大量土壤調查。

1988年,林野廳的護林政策轉向積極,1990年研擬推進巨樹古木林等保全對策,編列預算全面規劃,分兩個執行業務要項:一、巨樹老樹保護計畫;二、樹醫制度,至1991年正式委託中心推行此制度。

堀大才坦承,原本比較關心精進個人的技術層面,喜歡在戶外工作,不太投入人才培養,萬般無奈配合林野廳不得不做,沒想到,人生從此產生巨大變化。

經費補助充裕之下,加上公部門相關單位總動員協助,從頭盤點世界各國狀況,釐清制度定位及目標。同時他質疑,僅經考試遴選出來的人員未必優秀,認為「應該先集合人才、進行培育,包括土壤、力學、環境等包羅萬象的知識與技術。」

因此,設立了樹木醫審查委員會及樹木醫課程委員會,第一屆預選50名,由地方政府推薦,不料民間亦反應熱烈近300人報名,只好從中選出30位,共80位入選訓練,結業考試則通過76人獲得認定,林野廳認證該制度,再由中心認定樹木醫資格,其證照視同準國家資格。翌年直接向全國招募,需七年以上從業經驗、發表論文專書等方具報考資格,成效良好,每年約有100人左右取得認證,累積迄今已培育出2500名樹木醫。

照料樹木的健康,促進人們與樹的和諧關係,是樹藝師/樹醫生的專業。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

自由化風潮 全交民間認證

而在自民黨1996年重新執政後,1997年大力實施自由化方案,國家權力下放民間,樹木醫制度則交付中心接手。他表示,1995年是個轉折點,過去樹木醫報考門檻高,1995年之後資格放寬,只要有實務經驗、修習相關課程,便可通過考試取得證照,至1998年,樹木醫已完全轉變成由民間機構認證的資格,「當然也有人反對,覺得國家認證才具代表性,報考人數受到影響略有下跌,不過,這反而是一件好事。」

2004年綠化中心更增併「樹木醫候選人」新制度,與各大學合作,大學期間修習相關課程,畢業後再參與實務經驗一年,即可應徵樹木醫候選人身分,繼而應考。「樹木醫在各地的活躍有目共睹,甚至,還有地方政府規定有些工作非樹木醫不能做,身為創立者的我,實應感到高興。然進一步思考仍懷隱憂,仔細觀察不乏有人拿到資格但不從事這行。不在創造一個職業,而是一個資格的認定,讓有能力、知識的人才投入養樹醫樹的行列。」堀大才直言。

他續說明,尤其應該提升樹木醫的多元觀點,比如唸園藝、森林系的學生,提早透過此制度來增進自我學習;或無論是否志在證照,越多人養成樹木醫的觀點,照顧眼前、身邊的樹木,提供養護的知識、技術,讓樹變好、跟人的互動也愈加安全,使整體的森林生態系統往更好的方向發展,人與自然之間形成一個共好社會乃最終理念。

相反地,若只是讓證照在家睡覺,或藏私、藉此賺錢,即違背樹木醫推廣保護樹木的精神,堀大才亦批評道。

堀大才認為,無論是否志在證照,應該讓越多人養成樹木醫的觀點,才能照顧眼前、身邊的樹木。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樹木醫彼此交流 有樹一同

而堀大才與樹木醫岩谷美苗合著的《圖解樹木的診斷與治療》,寫作於1998~2000年,雖時隔多年,易讀易懂的可親性依舊被視為知樹入門經典。樹木的身體語言千萬種姿態,理解它們的展現方式,便能推測其需求及判斷如何對待,「讀懂它們的身體語言,正是樹木醫須齊備的知識與技術。這個世界太深太廣,以此為起點做深入探討。又樹木醫僅是一個資格,這個領域尚有許多從業工作者,路樹修剪師、基盤整備師、造園造林公司、樹木醫學會等等民間單位,關於樹的健檢,就像開小型診所一樣,若診斷病得太嚴重,得擴大連結組成團隊救治。」

令人意外也不意外的是,堀大才為了利益迴避,自己並沒有樹木醫證照,無法做正式診療,只能提供諮詢,他回想有次受委託,卻被揶揄缺乏資格,「證照作為一種權威,從這角度來看,或許是成功了,但若推崇非證照不可,因此獨佔某些工作、排除他人的機會,是目前最擔心的事情。」

以他豐富的閱歷仍不忘保持謹慎,沒有從一而準的判斷,每次診斷都須仔細調查,「下從根部,上至樹冠,眼力達不到的地方得靠機器,然儀器亦有做不到的盲點,總之,一個樹木醫當練就銳利的觀察力至關重要。」如今,日本在診斷方面的技術能力尚稱不足,非百分百準確,堀大才嚴厲下著評語。除了樹木治療,樹木醫另一項工作為評估樹木在生活環境中的安全處置,危險者須及早預防其倒塌、枯萎,只要有一點點擔心便把路樹砍掉,是他不免感到遺憾的現況。

不過,他非常自信日本樹木醫擁有超越歐美的技術,「互相來往頻繁,技術因資訊情報交流提升得很快。」另外,提醒失敗經驗很重要,認真追出原因、分享出來讓大家都知道,日後同樣的失敗便不會再發生,「千萬不要害怕失敗,學習坦白,像我,也曾讓很棒的樹枯掉了。」

2016台日樹醫─樹木的診斷與治療研討會。攝影:林倩如。

2016台日樹醫─樹木的診斷與治療研討會。攝影:林倩如。

從樹出發 看世界

國際上現有兩股證照主流,除了日本的樹木醫,還有美國的「樹藝師」(ISA,1992年成立)。林試所已於2012年12月21日成立樹木醫學中心,整合國內樹木保護的技術與資源,年底預計融合美日優點、草擬完成國內樹木醫學制度,包括法令、人才、技術、診療服務,多項進度均推動中,然名稱仍搞不定,樹木醫生、樹藝師或樹木保護專業人員?林務單位還在持續琢磨協調。

無論如何,堀大才重申,樹木醫於當代的理想性是:重視包容而非排他,以樹木醫制度為核心,並作為一個平台,引起群眾愛樹的意識,一點一滴散佈、傳遞,吸引更多熱心公民參與,建構人樹共生的和諧關係。「不是靠專家來守護,須靠所有居民對樹木都有關心,匯流力量向前正面促進,肯認樹木那珍貴的價值。」他呼籲。

作者

林倩如

唸的是跨領域藝術和社會發展,而仰望著山野、也想奔向大海,書寫、行動、環境、多元差異文化,追求自由的移動,深邃回應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