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築」=「健康建築」 從世足賽及2009世運場館的綠建築談起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健築」=「健康建築」 從世足賽及2009世運場館的綠建築談起

2006年07月22日
作者:李永展(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常務理事)

為期一個月的2006世界盃足球賽已落幕,當全球各界熱烈討論義大利睽違24年又奪冠以及金球獎得主法國席丹撞頭風波的同時,很多人都忽略了另一個重大成就:近320萬球迷中,有70%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使溫室氣體排放量一直維持在最低程度,降低了溫室效應的可能;而世足賽地主國組織委員會與德國環境部發起的「綠色目標」(Green Goal)(又有「綠色進球」意涵),則同時在印度及南非資助發展替代能源,以彌補賽事活動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另一方面,台灣也跨出了「綠色運動」的重要一步!位於高雄左營的2009世運會主場館於7月6日動土,這座主場館不僅將是國內第一座可容納4萬人次的國際標準400公尺跑道田徑場,且以太陽能為主要電源,也寫下全球新紀錄。主場館的螺旋型屋頂揚棄傳統的建築鋼板或水泥板,改以玻璃壓縮的太陽能板,既不會排放過多的二氧化碳,每年還可以發電100萬千瓦,除供主場館電力、冷氣使用,非賽事期間可出售多餘電力,增加收益。

真正落實永續發展理念的「綠色運動」不只反應在建物本體,整個運動場地也必須以環境友善的方式來設計,再以世界盃為例,位於慕尼黑的安聯球場因大力節省能源及資源,榮獲生態管理及審核計畫證書。而省電燈泡、樓梯及球員區的動作探測器,以及由感應器所控制的空調設備都可以在非比賽日降低約50%的電力耗用,而在比賽日降低約20%。

這些事件都點出了建築的新方向──「健築」(健康建築),「健築」其實就是將永續發展理念實踐在建築營建管理的具體作法,特別強調人的健康有賴於建築的健康,而建築的健康除了建物的環保、節能、再生能源理念外,更需考慮到建物所在的大環境。換言之,惟有「軟硬兼施」,同時重視硬體及軟體的前提下,「健築」才能真正被落實,才能避免決策者經常以經濟和工程理由,只採取緊急應變的方式處理建築問題,而衍生出更多、更新的環境問題。

而不少研究雖指出科技可節省建物的能源使用,但透過改善土地使用模式鼓吹節能方式的可能性卻尚未被充分探索,為了將這些可行的節能技術優點完全運用,更謹慎的都市發展是必要的;此外,適當的都市設計在第一步便能減少照明與冷氣等設備的需求。利用土地使用規劃來減少建物能源使用的方法之一是,藉由密集的都市發展建立有效率的能源配送系統,考慮完善的土地使用控制能減少建物對冷氣的需求,而達此理想的方法之一是透過種植樹木及灌木來擋風並導引風的流向。如果沒有樹木提供遮蔽,大量的太陽能會被人工鋪面及建物吸收,將城市變成「熱島」(即城市地表溫度高於周邊及近郊地表溫度)。

因此,我們可以從「健築」的角度提出一個關鍵的問題:使用者如何知道建築師具有「健築」信念?雖然學界在從事「健築」相關研究,但專業技師團體現階段並無法提供專業人員進行這方面的檢定。建築師彼此的態度也有相當大的差異,有的專業者認為「健築」和其他傳統方法雷同,只是「新瓶舊瓶」的差別而已,但有的專業者則對「健築」投入相當多的心血,並認為未來將成為這個領域的主流。

2009世運場館正要開始興建,或許大家會問:「如何把世運場館蓋成好建築?」其實我們更應進一步提問:「如何把世運場館蓋成好『健築』?」簡單的技術和建設決定論的思考模式,不斷分散我們的注意力,也不去理解如何在城鄉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制度性架構裏,重新建構建築的空間與生態的元素。雖然如此,我們還是希望能夠在這狹小的夾縫中,以「健築」作為引子,引導出建築設計的另一種可能;即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達到永續發展的可能狀態,同時透過尊重生態限制和城鄉治理的方法,來促進健康的建築空間和社會過程的發生。

世足賽剛落幕,但綠色運動方興未艾,希望在提倡健康運動的同時,也應要求健康建築的「健築」理念,惟有此,才能讓後代子孫,在美麗地球上生生不息的運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