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前,接獲兩所高中聯合辦理寒訓的消息。而指導老師的來信,卻道出了一位高中生物教師對於生物研究社團研習內容與過程的堅持,當然,也透露出了些許的無奈與不安。
在學生的細心規劃下,聯合寒訓的研習活動逐漸成形;然而,在課程規劃中名為昆蟲實驗的安排,卻成為讓指導老師如此憂慮的主因。在電子郵件的往來中,老師將學生的答覆轉寄給我,並與我進行討論。
摘選部份信件內容如下:『……這次的寒訓,老師您十分關心有關昆蟲實驗的問題,在此本社僅針對這問題作一些小小的解釋。
首先,您提到有關生態的問題。其實,……,社內也有不少人提出質疑,認為會破壞環境平衡,但本社的教學解釋:此種蝴蝶現正適逢產季,量會非常的多,因此社內教學認為並不會影響生態的平衡,若產量過多,才會有失整個環境的平衡。況且,……我們這次的活動只取兩百隻,也許祇是其千萬分之一而已,並不危及其生態,也不致使之頻臨絕種。
故經本社詳細考慮與討論後,認為其操作方便簡單,不需太多理論基礎,成品又可帶回家作紀念,可讓學員在作中學,也能提起高度興趣(根據本社經驗:學妹在實際操作製作標本的課程上,都興致勃勃,反映良好),根據種種優點,兩社決定將此實驗納入本次寒訓活動中。
某友校的寒訓活動中,有一項課程是做「蝶翼護卡」,性質和作蝴蝶標本雷同,也需要使用到蝴蝶,而且這項實驗是其傳統,每次活動必出現的實驗。倘若會破壞到生態,這項實驗就不會流傳,也不會每年都被採納了。
其實,教學已在這一兩天去採購,準備在12/31下午進行實驗預演,若是這項實驗遭到否決,要臨時提出新的一項實驗,對課業繁重的我們的確是相當困難,況且我們也很難找到時間進行實驗的預演,每一項的工作進度都已排定,要再安排大家都能做實驗的時段,實在不容易。
以上是敝社淺薄的意見,希望老師能多加考慮。感激不盡』
在這封信件中,充斥著典型的生物標本收藏家的口吻,為了合理化個人行為而運用許多障眼文字。像是如何能證實其產量過多?這是一個問題。其次,產量過多的生物自然會有生物種內、種間的交互作用,而後造成族群成長量減少。況且,在長久的獵捕及環境變遷下,台灣的蝴蝶數量絕對不可能會太多。而且小區域性的捕捉,造成當地族群的傷害,絕對不是隨個人臆測便能瞭解的。
「200隻蝴蝶也許是族群的千萬分之一」的說法,似乎也成了臺灣所有職業與業餘昆蟲收藏者的一致論調,因此便能成為這些似乎取之不盡的生物之合理利用者。這樣欠缺參考數據的言辭,也不像是學科學的人該有的負責態度──若是這200隻均為雌蝶,則所引致的影響是具有不同意義的。
再以課程安排的方便、與參與者的「興致勃勃、反應良好」此一觀點來看。學習過程裡,課程安排本來就該有其前瞻性與目的,怎能一味遷就於方便性的現實考量?!而學科學並不該是學著自私,只為了個人的收藏紀念,就可以隨意地犧牲其它生命。路上飆車的人不也都「興致勃勃」、圍觀的路人也同樣「反應良好」,但是──被撞傷的人覺得如何呢?做學問是增進我們的思考、判斷力,而非配合著眾人的喜好與掌聲。若是不經思索,擁有知識反而會將社會與群體的未來導向危機。
而針對「傳統」之說,我想歷史之所以演變,就在於我們具有質疑、批判「傳統」的能力,歷史不會因為人們蒙昧地依襲舊規、食古不化而開啟新貌。且事件的影響力並非都立即可見──在巴里虎、多多鳥、台灣雲豹絕種或瀕危前,也沒人會瞭解獵捕對其族群生態有害。
事情無絕對對錯的區分,只是,決定科學標本的採集種類、個體性別或數量,都是重要的學習過程,似乎不應該由商人代勞,甚至創造了一個原本不存在卻因「學生研習」而形成的市場需求。同時,生物學標本的製作與收藏,是一件嚴肅而專業的事,在學員學習到這些技巧前,可能先要培養出較健康的專業態度。學生總會犯錯,也不斷在錯誤中學習成長;但是,老師在學生的研習過程中扮演何種角色呢?生物研究社團的指導老師,不該只是簽名同意任何形式的活動,而該肩負起「指導」的責任;也許老師並不該替學生做決定,但在尊重其謹慎思考後的選擇前,是否能認真的給予建議與討論呢?
幾乎每一所高中都有學生的生物研習社,卻也時常在近郊看到學生沿路搜刮任何可能捕獲的動物:輕者捕捉過量的同種生物,重者違法獵捕保育類物種──指導老師能為學生扛下觸法的刑責嗎?生物研究難道該與標本商的行徑一般嗎?今天蝴蝶的例子,不也會發生在任一物種嗎?
在學生社團的學習過程中,除了習得技術外,也該學到對生命尊重,及對自己、未來人類負責的態度。我們的行為,只可能更謹慎,對我們所珍愛的土地,也才不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要往好的方向走,總是比較費功夫;而往討好眾人的方向,則簡單而迅速。但是,唯有執著於對的方向,才可能走出自我,贏得真正的掌聲。
以此與有心走進自然的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