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說現況沒未來 科學園區政策環評遭批「不可信」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只說現況沒未來 科學園區政策環評遭批「不可信」

2016年08月17日
本報2016年8月1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新設(含擴建)科學園區政策評估」17日下午在環署展開第一次會議,距上次公聽會遭砲轟內容空洞兩年餘,已從國科會升格的科技部,此次提出的報告書仍遭環團與環評委員批判「只說明現況卻沒提出科學園區的未來」。而引用老舊資料,也使報告可信度遭質疑。擔任主席的副署長詹順貴說,「要是民間公司提這樣的報告,我們不能相信他有能力開發。」

此案仍須補充多項資料後再審,包括園區現況檢討與需求分析、政策方案規劃、水資源與地層下陷、各項總量管制、園區及廠商規範、資訊公開民眾參與機制、化學品管理、健康風險評估、氣候變遷調適減緩、生態永續等,加強補充於下次會議敘明,並且將相關資訊上網公開。

2016-08-17_05-46-51

科技部提出的科學園區政策環評因缺乏前瞻性遭到環委及環團砲轟。攝影:賴品瑀。

「做政策環評你們不會吃虧,未來你們會是走在最前面的」詹順貴勉勵科技部。

詹順貴進一步指出,回顧中科三、四、五期計畫皆因影響環境之虞引發抗爭,民間不斷要求科學園區須進行整體政策環評。因此2012年中科二林園區環差分析結論,便要求當時的國科會於一年內提出科學園區政策評估說明書。不過,今年《國土法》上路後,也規定部門計畫須進行政策環評。因此若銜接目前科學園區已進行政策環評的部分,科技部進度應會領先其他部門,不該有不情願的態度。

科技部自評:主替方案皆及格  環委不接受

國科會在1980年設置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後,陸續在1996年成立南部科學工業園區,2003年設立中部科學工業園區,2012年又核定了13處園區,開發面積達到4,669公頃,共有895家廠商。

科技部強調,科學園區從事新創、研發,形成了產業群聚,並吸引中下游產業進駐鄰近產業園區。

科技部提出主方案與一個替代方案,皆是以現有13座園區的現況為基準,主方案是「考量產業需求、區域及地方平衡發展、兼顧生態保育以及永續環境,以不超過區域環境涵容能力為前提,適度新設擴建園區」;替代方案則是「考量產業需求、區域及地方平衡發展、兼顧生態保育以及永續環境,以不超過既有園區核定環評排放總量為前提,若擬新設(含擴建)科學園區所在之區域以超出該區域環境涵容能力時,經該區域地方主管機關承諾於一定期間內減少與新設(含擴建)科學園區等量之排放量,得適度新設擴建園區」。

經過科技部自評,兩方案分別得到66.0與60.7分,雖高過現況基準的47.7分,但環評委員卻多無法接受,批資料老舊,思維也仍是舊脈絡。

照片來源:新竹科學園區官方網站

針對政策環評,科技部提出了主替方案各一,並自評皆及格。環委卻難接受。圖為竹科園區。圖片來源:竹科。

政策仍僅談經濟效益  忽略外部成本、生態衝擊

劉小蘭表示,這份報告還是以現狀為主,只說明了現況,但沒有提出未來方向,更沒有仔細估算未來到底有多少土地可以「被發展」。李公哲亦指出,科技園區不談外部成本只大談產值等經濟效益,又例如能源方面並未提出創新能源政策,能怎麼進行綠能發電,卻只管「伸手向台電要電。」

另外,科技部在替代方案中提出以「抵換」污染的想法也引發不滿,遭批科學園區竟不追求減量改善,李公哲直言失望。且目前除了台東縣,全台縣市皆遭公告為三級空品防制區,等於在三級防制區設置科學園區,需得到地方政府承諾,於一定時間內抵換等量污染排放量。

張學文則不滿選址只考量物理與化學,而未納入生態,雖然科技部回覆將有後續評估,但張學文認為,等到進入環評才考量生態環境,往往會有「避不掉了」的問題,且環評過程得耗費許多時間,對科技部也不是好事,因此在選址階段便應正視可能引發的衝擊。

詹順貴更直言,科技部在科學園區的開放上,應該思考如何避免重蹈宜蘭、二林、銅鑼、中興新村高等研究等園區的覆轍。即因政治考量而設置,結果招商不利,落入「尾大不掉」的困境。科技部應以專業估算出園區實需面積,再務實尋找適合設置的地點。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