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後龍「過港貝化石層」 將列地景追蹤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苗栗後龍「過港貝化石層」 將列地景追蹤

2016年08月25日
摘錄自2016年8月25日聯合報後龍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苗栗縣後龍溪南一帶保留逾百萬年歷史的「過港貝化石層」,擁有苗栗掌型海扇等特有化石,無奈多年來屢遭盜挖、破壞,縣府計畫納為苗栗「自然地景」,已公告列冊追蹤,並將定期派員巡查。 過港貝化石層於日據時期發現,石層包含雙殼貝類、卷貝類、珊瑚類等135種化石,約為100萬至600萬年前形成,因構造運動從淺海抬升,極具歷史與生態價值,曾被列為國家級地景保育景點立碑禁開墾。

縣府農業處指出,20多年前雖在過港貝化石層立碑,希望保護該區域化石層,但並無實際經營管理計畫,未列管保護,屢傳遭人採集破壞,也成了化石收藏家的「尋寶」勝地,珍貴化石點滴流失。 農業處長許滿顯說,依據調查,過港貝化石層出露的貝化石種類達135種,豐富程度在台灣名列第五名,還包含長沼長形海扇、苗栗掌型海扇等特有化石,為維護珍貴地景,已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將「過港貝化石層」列冊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