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縣市財政富裕程度上,澎湖算是敬陪末位的困窘縣份,澎湖人笑稱他們別的沒有,就只有「陽光、空氣、水」。但是這些「沒有什麼」的陽光、空氣、水,每年卻吸引數百萬來自各地的觀光人潮,跨過海洋湧入澎湖,就為了一睹這個蔚藍海上美麗的群島身影。
澎湖由六十四座大大小小島嶼所組成,從上空往下望,有如散佈藍色碟子的六十四塊大大小小的精緻蛋糕,各座島嶼別具特色、各有風味,從人文歷史、地理景觀到自然生態,澎湖就像精神食糧一般,滿足城市人們饑渴的心靈需求。
由海洋所圍繞的澎湖群島,提供澎湖豐富的漁業資源,從澎湖各村落遍佈的漁港,可以發現澎湖的漁業文化相當興盛。而綿長海岸線所形成的潮間帶,醞藏許許多多不同海洋生物,提供澎湖居民開創出潮間帶的漁業風貌。
在將軍,一群婦女正清理由潮間帶捕捉到的海膽,熟練的剝殼動作,將海膽內的卵取出販賣,然而港內停泊著大大小小的漁船,她們的先生可能都是漁船船長。在這裡呈現一種社會分工,男人駕船出海捕漁,女人則在潮間帶採集海菜、螺類等海洋生物,補貼家庭的開銷。
但是,在澎湖最特別的漁獵方式,首推石滬的漁業文化。充分利用潮間帶的地利,以及漲退潮的天時,加上村民或家族共同經營的人和,一座座就地取材由咾咕石、玄武岩所圍繞成的石滬,就豎立在鄰近村莊的海邊,每到退潮之時,在滬中逃不出去的魚兒,就成村民或家族的經濟來源。
澎湖環海,季風強烈,在一般人印象中,屬於漁業興盛、農業沒落的地區。但是澎湖人並未浪費上天賜予的土地,縱使季風強烈,澎湖人還是建築石牆來擋風,種植花生、西瓜等作物。也正因為防風的考慮,澎湖的耕地面積都相當狹小,甚至緊臨住宅,形成一窪一窪的「蜂巢田」樣貌。
但是氣候惡烈,不代表農作物品質不好,像澎湖生產的花生遠近馳名,在赤嵌一座已經荒廢的花生工廠,廠內木造的機器,以及滿地的花生殘渣,說明四十年前澎湖花生的盛況。除此之外,澎湖所產的洋香瓜、嘉寶瓜、以及野地裡的仙人掌、風茹草等植物,都讓澎湖的農業資源不容外界輕忽。
在農作物之外,澎湖的畜牧業也別具特色,低緩的丘陵地型,以及強烈季風形成的草原風貌,讓澎湖成為牲畜放養的天堂。在西嶼燈踏附近,以及望安的天台山上,都可見到成群的牛羊漫步在田野之間,不僅提供肉類食物的來源,也形成美麗的田野景緻。
以農漁村為主的澎湖,縣府所在地的馬公市,則形成另外一種商業樣貌。去年知名速食店前來澎湖開設分店,也意謂著澎湖的經濟活動力達到一定水平。在馬公市內處處可見許許多多旅館、海產店、特產店,讓整個澎湖的商業活動與觀光業密不可分。
澎湖的觀光業,歷經三個不同階段,從早期的廟宇進香活動,到地型景觀的參觀,再到現今賞鳥、潛水、生態之旅的遊憩方式,讓澎湖的旅遊呈現相當多樣性的面貌。
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天后宮,成為旅遊澎湖的重要景點。這座充滿歷史感的廟宇,面對著馬公港,看盡三百年來澎湖的風華變遷。廟內供奉台灣最古老的媽祖神像,已經成為一級國寶,供人瞻拜。然而廟前看似不起眼任人踐踏的石板,也是充滿歷史,當初唐山漁民渡過險峻海峽前來澎湖,為確保船隻平穩的壓艙石,也在安然度過海洋之後,成為廟前的踏腳石。
這些壓艙石成為廟宇的地板,三百年來形形色色的人們走過,無論是移民者,觀光客,歷史的澎湖仿彿總成為人們不會久留的中繼站,從早期明清移民前來澎湖轉往台灣,至今旅遊者來來去去,讓澎湖著充滿漂浪的性格。
在望安的花宅,一間間殘破的老厝,剩下不到百位老邁的居民,中年的一輩全因謀生不易遷居台灣發展,留下歷史的欷噓。在白沙的二坎,一間間氣宇軒昂一樣荒廢的豪宅,則是早期居民經營中藥生意致富後,遷居台灣落地生根,留下舊日風華。
貧與富,沒人久留澎湖。澎湖有點像街上的旅社,在人們飽嚐美食歡樂,甚至賺飽銀子之後,來來去去沒人留下。也讓澎湖在美麗的風華下,佈上一層隱憂。
跑不掉的陽光、空氣、水,如同澎湖的驕傲,但是大量流失的人口,卻是澎湖的憂傷。近年來,一些澎湖人或外地人慢慢回流,不管是為了作生意、謀職、作研究、或安養天年,帶來新的刺激與動力,讓澎湖似乎出現一點重生的契機,脫離漂流驛站的魔咒,也讓澎湖的風華越益顯耀。
是的!澎湖沒有別的,只有跑不掉的陽光、空氣、水。無論有沒有去過澎湖,或者是否想定居澎湖。希望透過影像,讓我們重新認識這塊上天散落蔚藍海上的珍珠,再度重新「愛戀。澎湖」。
我們的島
愛戀.澎湖
2002年07月19日
作者:郭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