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保、動保皆是日常實踐 挺挺動物生活節熱鬧登場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野保、動保皆是日常實踐 挺挺動物生活節熱鬧登場

2016年09月12日
本報2016年9月12日台中訊,林倩如報導

移師台中、第二屆挺挺動物生活節9月開跑了!上週六(10日)舉辦開幕記者會,導演吳念真、齊柏林、Raye均與會相挺,市長林佳龍、時代力量立委洪慈庸亦出席表達支持。年度主題聚焦於「HOME」,旨在呼籲「對伴侶動物不離不棄,給牠們永遠的家;對野生動物少爭少奪,還牠們棲息的家」,且串連展覽、講座、影展、嘉年華等四大項目多元鋪展。

主辦單位挺挺網絡社會企業發起人劉偉蘋表示,結合伴侶動物保護及野生動物保育,目的在強調動保不是社會議題,乃生活實踐,從而平視所有存在,你的、我的、牠們的。

台中市市長林佳龍、導演吳念真、齊柏林、Raye與會相挺。攝影:林倩如。

台中市市長林佳龍、導演吳念真、齊柏林、Raye與會相挺。攝影:林倩如。

牠的眼神  觸發你的行動

去年第一屆挺挺動物生活節於板橋435藝文特區舉行,藉此呼應10月4日世界動物日。打點完聯合展導覽、記者會、首場座談等裡裡外外,劉偉蘋才得以休息片刻,回想僅僅兩個成員的小蝦米團隊如何一路走來,最大的感動即是獲得這麼多人的響應與協助。

展覽依序開展三個主題設計,流浪動物、里山生態到海洋動物。她說明,由身邊互動最多、容易打動觀眾的流浪動物出發,展出杜韻飛《生殤相》和許佳登《流浪》攝影作品,省思人類輕易結束其他動物生命、大量TNR剝奪生殖權等深沉面向,「TNR不是最終解決方案,所有的生存還是辛苦的。」轉角處一個領養代替購買的轉板告示,十個等待新家的毛小孩,但再次提醒「沒有準備好,千萬不要衝動性領養。」傳遞送養資訊同樣可以完成愛的接力賽。

杜韻飛作品《生殤相》。攝影:林倩如。

杜韻飛作品《生殤相》。攝影:林倩如。

許佳登作品《流浪》。攝影:林倩如。

許佳登作品《流浪》。攝影:林倩如。

共感於所有人類之外的動物

這次挺挺擴大辦理,還希望延伸較少為一般人關注的野生動物議題,邀請中興大學食蛇龜保育團隊協辦。保育推廣專員廖珠宏表示,去年剛好發起「單車環島守護食蛇龜」行動,只有攤位參與挺挺,後陸續透過網路互動,合作起來非常有默契、驚人的密切。

主要規劃淺山森林區,裝置三角錐、棧板,四輪朝上構建「動物穿越道路涵洞」,沿路無處不遭遇路殺的石虎、陸蟹、蛇、兔、穿山甲、食蛇龜等野生動物,特別引用張雨生〈動物的悲歌〉闡釋無形之中人類侵奪其家園的傷害,今年據通報資料已有六隻石虎命喪輪下,如何理解跟野生動物共存並榮的未來、且達致和諧交流?

而尤擅隱身術的保育類食蛇龜(黃緣閉殼龜),生活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淺山森林、丘陵、平原環境,棲地與人類重度重疊因此受影響甚鉅、加上近十年來盜獵嚴重的威脅消失近七八成,其中七成以上更在走私過程中死亡,如今最重要的工作在安全野放。身為保育工作者,她表示,「每一個角落的故事都足以落淚,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牠們付出多少代價?食蛇龜安靜地住在森林底層,要的真的不多。有人會說不過是烏龜、很重要嗎?只是顯現出人們有多不在乎。」輔以搭配林家蔚、李政霖等生態畫家所描繪各種常見的里山生物躍然眼前,悠悠迴盪著無言的控訴。

被車燈嚇傻的石虎,路殺頻仍,淺山地帶野生動物的困境。攝影:林倩如。

被車燈嚇傻的石虎,路殺頻仍,淺山地帶野生動物的困境。攝影:林倩如。

與野生動物理解與共存的未來如何可能?攝影:林倩如。

與野生動物理解與共存的未來如何可能?攝影:林倩如。

牠們一直都在,尊重所有人類以外的生物。攝影:林倩如。

牠們一直都在,尊重所有人類以外的生物。攝影:林倩如。

最後一區望向海洋,刺穿「便利與殘虐,原來可以畫上等號」的真實性,從漁具直接捕獲,到使用幾秒鐘丟棄的塑膠垃圾間接帶來海洋動物的慢性死亡,世界經濟論壇3月公布研究報告指出,海洋的塑膠垃圾已達1.5億噸,每年仍有800萬噸塑膠垃圾流入,照此速度,至2050年海洋垃圾的重量就會超過魚類。

透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馬賽克瓶蓋藝術、海湧工作室的海廢作品、島人的影片、金磊、簡毓群的攝影,在哀愁與美麗之間徘徊。然挺動物不願絕望,出口處陳設余欣怡〈Photo ID的理性與感性〉,解說如何利用海豚背鰭進行個體辨識。動線從生活環境到親近野外、海洋,希望讓人沉靜下來,徹底感受一切循環如此息息相關。

「雖然我們不是專業的策展人,試圖從毛小孩擴及野生物種保育的資訊傳播,溫暖分享對話,讓社會整體氛圍更前進。」劉偉蘋說。廖珠宏也說,「反覆累積敘述,促進資訊到位,每一個此刻堆疊著新的明天,在每一個轉折做出選擇,像領養或減塑,牠們一直都在,化被動為主動,選擇在每一個人身上。」

便利與殘虐,原來可以畫上等號,減塑人人有責。攝影:林倩如。

便利與殘虐,原來可以畫上等號,減塑人人有責。攝影:林倩如。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馬賽克蓋藝術(友)及海湧工作室的海廢作品。攝影:林倩如。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馬賽克瓶蓋藝術(圖右)及海湧工作室的海廢作品(圖左)。攝影:林倩如。

余欣怡作品〈Photo ID的理性與感性〉,說明如何利用海豚背鰭進行個體辨識。攝影:林倩如。

余欣怡作品〈Photo ID的理性與感性〉,說明如何利用海豚背鰭進行個體辨識。攝影:林倩如。

真心想完成一件事  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

大學唸經濟、1998年即擔任中華鯨豚協會志工的劉偉蘋,一度思考畢業後實際從事保育工作,卻不得其門而入,後來便出國念了MBA,純商業企業打滾多年之後,直到2012年一場大病讓她重返初衷,離開職場,還是想投身倡議保育的公益活動。「說動保,我沒有投入救援,談保育,我也不是研究人員。但保護動物,其實需要溝通的對象是人。」而擅長行銷企劃,終於找到自己得以切入環境教育發揮一己之力的方式。

2013年4月發起「毛小孩是家人,家人不買不賣」讓動保旗幟飛揚活動,獲得廣大迴響,繼而成立挺挺應援團,去年再成立社會企業挺挺網絡,並舉辦第一屆挺挺動物生活節。靠家人、社群、人際關係的支持襄助、過去存款的投資,坦言尚未找到營運模式,亦明白時有時無的薪水,光靠熱情撐不了不久,面對種種挑戰,她仍願相信《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書》這句話,當你真心想完成一件事,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忙,實踐挺挺平凡永續又無比堅毅的保育理路。

挺挺網絡社會企業發起人劉偉蘋。攝影:林倩如。

挺挺網絡社會企業發起人劉偉蘋。攝影:林倩如。

中興大學食蛇龜保育團隊保育推廣專員廖珠宏。攝影:林倩如。

中興大學食蛇龜保育團隊保育推廣專員廖珠宏。攝影:林倩如。

作者

林倩如

唸的是跨領域藝術和社會發展,而仰望著山野、也想奔向大海,書寫、行動、環境、多元差異文化,追求自由的移動,深邃回應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