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油 | 環境資訊中心

撈油

2001年04月06日
作者:廖鴻基

二十一世紀開始不久,一月十四日晚上阿瑪高斯號貨輪在龍磐公園附近海域擱淺。過完農曆年,這起意外事件在民意代表及媒體的炮轟下揭開一段各取所需拼命撈油的戲碼。

事件高潮出現在擱淺意外後大約第二十天,大家一起來撈油的氣氛在誇大的炒作下儼然成形。媒體以台灣生態浩劫來報導及定位此一事件,電子信件充斥著號召大家捲起袖子一起來參與撈油挽救台灣海洋環境生態等義憤填膺的言詞。事件現場,無論有償或無償,大批居民參與撈油......

最後,軍方出動了化學兵到現場接手撈油工作......我們肯定撈油的軍方弟兄及義務參與撈油除污民眾們的辛勞,他們辛苦的投入將這起事件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傷害降到最低。

但是,我們也看到誇大的、盲目的、富含不良動機及唯恐天下不亂的意圖大量混雜在其中,這些人也在撈油,他們撈的是政治油水、是嘩眾取寵的油水、是發災難財的油水......這段時間,整個台灣社會因而紛紛擾擾是是非非了一段時間。

阿瑪高斯貨輪擱淺第五十一天,三月六日,國外除油專家判斷一年內受漏油污染的海岸生態將恢復到百分之六十以上。三月七日,有台灣環保教父之稱的環保署署長林俊義先生為此事件黯然下台。整個阿瑪高斯事件似乎就此倉皇落幕。

社會大眾如果不健忘的話,一定會對這起事件覺得恍惚──台灣生態浩劫的吶喊猶在耳際──當事件炒得最熱鬧時,台灣上空被營造出來的氣氛彷彿台灣海洋生態環境將因阿瑪高斯的擱淺而從此萬劫不復,永遠沉淪... 如今我們恍然覺得事實情況好像並非如此。

這起事件,可以用高高舉起、重重摔下,暴起暴落來形容過程與結果的唐突落差。 

事件落幕後,我們回頭來檢視過程。政府環保單位在強勢處理的時機果然是慢了一拍,但是,在強力著手處理後,我們看到了在各方聯手下展現出的除污工作效率。同樣的,在打擊政府威信、製造社會不安的政治層面來看,無可置疑的,藉此意外事件狠狠撈一票的政治撈油者也是極具效率而相當成功。

我們也懷疑,當台灣社會付出了如此紛亂的代價後,是否因而記取教訓學得經驗?是否我們已然具備了面對下一起擱淺漏油事件的處理能力?

我們很懷疑,阿瑪高斯事件在如此煽風點火的炒作過後又如此草草落幕,到底這場教訓我們撈到了多少海洋環境生態保護的油水?

  阿瑪高斯號是貨輪不是油輪,這起意外事件外漏的重油不過三百多噸。全世界每年因擱淺事件而外漏的原油不下三、四百萬噸,除非人類停止使用航運來載運原油,不然原油外漏污染海岸的意外事件將不會停止。台灣位居西太平洋航運的樞紐位置,海岸線長達一千一百四十公里,阿瑪高斯事件的落幕或一個環保署署長下台的結果並不等同於保證擱淺漏油意外事件將不會在我們的海岸重演。

不止如此,下次的擱淺漏油事件以機率來看非常有可能是上萬噸原油的外漏和污染,而不是阿瑪高斯的三百噸。

發生在二十四年前布拉格號油輪在東北角的擱淺事件,三萬噸原油外漏污染了七十餘公里海岸。當時政府以一桶一百元的代價鼓勵大家一起來撈油。那起意外,儘管附近居民幾乎全部動員大家一起來撈油。但是除了撈油,顯然那一場意外我們並沒有撈到該有的經驗和教訓。二十四年後,發生阿瑪高斯事件,我們看到的仍然是大家一起來撈油。上次比較單純,這次比較複雜。同樣的問題仍然存在,我們除了各取所需拼命撈油外,事件的重點──油輪擱淺油污外漏的處理能力──我們到底得到了什麼教訓?學得了哪些經驗?

如果阿瑪高斯事件,我們所有的收獲僅在政治層面撈到油水而不能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層面獲的教訓,那麼,我們將可以預見下一場真正的海洋生態浩劫。

一個海島國家、海洋國家,我們有必要具備處理船隻油污外漏的能量與機制。我們很高興知道「海洋污染防制法」於去年十一月一日通過。老天很快的讓阿瑪高斯來檢驗這個法案的適切性。相當清楚,該法的權責單位並不明確,該法的施行細則也還闕如。如此情況下,環保署扛下所有責任顯然是政治角力下的犧牲品。

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都免不了得從事件經驗中累積智慧。阿瑪高斯事件形式上已經落幕,但我們應該看待這起事件只是一個序幕,只是一場教訓。我們的確不願意再看到每一場意外事件中政客們耍弄民意大撈政治油水的嘴臉,我們是該轉移政治化議題而將焦點放回海洋環境生態保護的能量上。

老天保佑,因為阿瑪高斯事件而讓我們具備了減少傷害和代價的能力來面對下一場擱淺漏油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