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水雉之友,認養復育棲地 推動水雉復育希望工程,為水雉的明天一起努力 | 環境資訊中心

招募水雉之友,認養復育棲地 推動水雉復育希望工程,為水雉的明天一起努力

2001年03月15日
攝影者:李文化 (高雄鳥會提供)

[放大]水雉孵蛋/攝影者:李文化 (高雄鳥會提供)為了搶救僅存五十隻左右、棲地侷限於台南縣官田、新營一帶菱角田的美麗淡水沼澤鳥類--水雉,台南縣政府與中華鳥會、濕地保護聯盟以人工方式營造了十五公頃水雉棲地,從八十九年一月五日動工至今,曾經一度吸引八隻水雉前來踏勘,並成功孵育出幼鳥。除了成功吸引水雉繁殖外,此一人工棲地亦擁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包括鳥類近九十種,保育類鳥種水雉、彩鷸、環頸雉;保育類蛙類虎皮蛙;多種水生植物以及螢火蟲等豐富昆蟲生態。

目前在棲地度冬的水雉約有12隻,展望未來,我們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的水雉前來度冬,並增加前來繁殖利用的水雉數量。但是截至目前為止,水雉復育棲地的經營管理經費十分拮据,相關工作難以推行,為了讓此一棲地的經營管理擁有較為寬裕的經費來源,我們希望招募全省有心人士加入「水雉之友」,以「認養水雉復育棲地」的方式來募集水雉復育基金,一起來推動水雉復育的希望工程。

認養方式:

  • 每年度招募一次,以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為一年度。
  • 每50平方米為一基本認養單位。
  • 每一基本單位認養年費為新台幣1000元整。
  • 凡參與認養者,將獲得一張「水雉復育棲地認養證書」。
  • 定期收到「水雉之友」簡訊,以進一步瞭解水雉保育動態及基金使用情況。
  • 不論個人、社團甚至企業,都歡迎您來認養,更歡迎您來認養大面積的棲地。

    凡欲參與認養或有任何相關問題,歡迎洽詢高雄市野鳥學會(電話:07-2361086)或E-mail:kwbs@seed.net.tw


     

     「凌波仙子」-水雉

    日據時代被列為天然紀念鳥的水雉(英名Pheasant-tailed Jacana,學名Hydrophasianus chirurgus,或可稱為雉尾水雉、長尾水雉),因其型態輕盈、浪漫典雅,又別稱為「凌波仙子」、「菱角鳥」;全世界水雉科共有八種,本種是唯一具有繁殖羽(夏羽)與非繁殖羽(冬羽)季節換羽以及遷徙能力的成員,也是台灣鳥類中,少數履行一妻多夫制的鳥種。

    在印度、東南亞及中國的池塘、湖泊、沼澤等濕地,尚有水雉族群量,只是數量一直減少;但就台灣地區來說,主要分佈地為台南官田、新營、下營地區的菱角田、草澤及埤塘的水域地帶。以昆蟲、小螺及植物的嫩葉、幼芽、種子為食,蜻蜓的幼蟲水蠆也是水雉的食物之一。

    繁殖期時,水雉會築巢於浮葉植物的葉面上(屬浮巢),如芡實科、蓮科植物,但是芡實目前幾乎已在台灣絕跡,而栽植蓮科植物的野地或是農地並不多見,台南地區菱角田成了主要的繁殖場所。水雉隨季節變遷更換棲息環境的行為,可能與台灣菱角的栽種期(四月到十一月)有關。非繁殖期時,也是過了菱角的植期,水雉會轉移到埤塘等開闊水域高莖草區,成小群活動,以避東北季風的吹襲,而秧苗高度可供隱蔽的水稻田等,亦可見其蹤跡。

    台灣是位於水雉自然分佈的地域北界,數量原本就不多,分佈也不普遍。自1865年4月23日,英國博物學家史溫侯(Robert Swinhoe)在高雄的大水塘發現了水雉,使其正式被列入台灣鳥類名錄中之後,在宜蘭、台北、桃園、新竹、台中、彰化、台南、高雄、屏東、台東等地均可見其蹤影。然近數十年來,由於土地開墾越來越頻繁及農地重劃等,致使水雉原本生存的自然草澤濕地消失殆盡,低地被填平或築壩成埤塘作為蓄水、養殖魚蝦及耕作濕生作物等用途,其中,台南地區菱角的種植提供了水雉生存繁衍的棲所,埤塘作為渡冬聚集處,替代消失的自然棲地,也成為現今水雉在台灣唯一群聚與繁延的區域,水雉的數量,也因棲地的減少與干擾而只剩下不到50隻,而高速鐵路的興建計畫預計穿越主要族群的棲息地,可能是造成台灣水雉族群絕跡的最後關鍵!因此積極推動水雉棲地的營造及保護區的劃設是刻不容緩的。所幸在『環境影響評估法』的規範下,政府、民間保育團體和開發單位已經開始合作,進行了國內第一個鳥類棲地復育計畫!希望透過復育計畫,我們可以學到教訓,避免另一個物種的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