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移機動車輛空氣汙染排放量 宜全面性的思考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減少移機動車輛空氣汙染排放量 宜全面性的思考

2006年08月04日
本報訊(廖靜蕙報導)

油價接連調漲,苦了開車族與機車族。但在「環保共識論壇」網路討論版上,網友們對「政府補助購買電動機車或環保汽車」並不熱衷,反而對整體性的交通政策與稅制改進,有較多的討論。目前討論的內容顯示發言者具備環保動力科技補助、課稅等方面的知識與熱誠,為此議題增加多元觀點。

蕭代基教授在引言中特別說明,本議題討關心「減少移動汙染源(機動車輛)的空氣汙染排放量」以及作法。目前台灣在降低移動汙染源的空氣汙染排放量的作法有兩大類,第一類是行政管制,加嚴排放標準與加強稽查檢驗制度、淘汰高汙染汽機車、油品品質改善與交通管理的作法;第二類是增加經濟誘因,如補貼民眾購買電動機車、電動自行車、低汙染噴射引擎、油電混合車。補助公車與汽車改用天然氣、生質酒精或生質柴油等等作法;以及依據《空氣污染防制法》第16條「依其排放空氣污染物之種類及數量,向銷售者或使用者徵收,或依油燃料之種類成分與數量,向銷售者或進口者徵收。」

網友「沉默的貨運火車」認為行政管制加上製造價差是降低移動汙染源的空氣汙染排放量的最佳組合。因為公車方面政府是有權利要求的,因此應該規定公車與汽車改用潔淨能源或天然氣。而以提高污染的機動車輛的關稅、行政事務費,另一方面配合鼓勵措施,對環保潔淨的機動車輛在投入市場的程序、關稅上給予優惠使製造市場價差。

關於政府是否該補助購車,涉及社會正義問題,引發網友不同觀點的討論。訪客「環保用路人」在「雙手贊成一定要輔助」裡以美國大力支持混合動力車為例,認為「對的方向,政府應帶頭給予實質鼓勵,不要只管增加稅收」;署名「反補貼的人」則贊成徵收碳稅,讓「黑能源」價格提高。還有留言建議先補助大眾交通工具,而訪客「非挪威」則提醒每樣補助措施都該考量成本與效益之間的關係。折衷的看法還包括「阿泡」所提的「大眾交通工具補助多一些,電動機車少一些」,依據個人二氧化碳排放量讓減量多的方式得到較多補助或其比例。「沉默的貨運火車」持贊成意見。但是贊助的對象物品有待商榷,他認為空污基金用來推廣或修築大眾運輸路線工具、或是規劃人行、單車交通路線,會比補助民眾購買電動機車、油電混合車燃料來得好。「訪客按時繳稅的車主」發表「政府WIN-車主WIN」中提到政府應該以空污費補助環保車,鼓勵使用或低價推廣電動機車或油電複合動力車。訪客「正義不存」則質疑購車補助,認為用全民繳納的「稅」來補貼個人買環保車,有違社會公平正義。

關於是否要採行綠稅,「沉默的貨運火車」主張「補助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並增加「非環保科技」動力來源汽機車的污染稅金,以反應價差。而訪客「路人」發起「新車依污染排放表現課稅」的討論。也就是說環保表現較好的車得以課徵較低的污染稅,反之,則必須課徵較高的污染稅。也有訪客提出「進步的稅制應該是可以鼓勵環保科技」、「假設每部機車在購買時最多附帶8000元的環保稅,依照排氣表現決定價格,而標準每年調整一次」等意見。

另外,尚有網友提出「若將環保稅附加在燃料稅或牌照稅上呢?」的討論主題,他認為補助似乎不是大多數消費者購車時考量的因素,反而若以每輛車油耗、排氣污染表現,以及日後每年要繳交的燃料税、牌照稅等依每年驗車表現分級加課不同比例的環保稅,較能鼓勵消費者選購環保表現較佳的車種。「螢火蟲」回應可以標示「產品生態履歷」交代製造、使用及廢棄各階段之物質、能源消耗及排放量等,使成為消費者綠色採購時的參考。

除了上述以補助或課稅解決移動機動車輛空氣汙染排放量的討論外,訪客「非挪威」發表「與其補助不如確實做好交通政策」的討論,讓討論的視野再延伸。跟著「非挪威」想想看「35位騎機車的全都放進巴士裡或者輕軌電車的一節車廂裡」或「25輛小汽車裡的人全進入巴士裡或者輕軌電車的一節車廂裡」可以節省的空間、能源、廢棄排放,甚至「暴力」。引起的迴響包括對地方交通建設的檢討,頗值得觀察。

環保共識論壇」除了歡迎網友參與討論,也期望大家以票選方式來表達意見。目前本議題的兩項票選活動:「您是否贊成政府補助買電動機車或環保汽車?」以及「電動機車無法普及的主要原因為何?」,各種意見仍呈現拉鋸局面,期待更多民眾發表意見與提供回應,共同參與這場全民網路運動。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