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新天堂-桃芝風災遷村能往那裡去?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尋覓新天堂-桃芝風災遷村能往那裡去?

2001年08月24日
作者:張岱屏

桃芝風災過後,「遷村」的呼聲甚囂塵上,一時之間,行政部門與輿論似乎皆以「遷村」為逃避災難的唯一選項。而許多學者與官員又將長期以來「遷村」政策無法落實的責任,歸咎於民眾「安土重遷」,不願意離開危險區域。

然而,以這次颱風過後,農委會評估必須立即遷村的十六個危險聚落之一--花蓮萬榮鄉見晴村為例,三年來已經歷經三次土石流災難的見晴居民之所以遲遲無法遷村,不是因為居民的意願不高,而是政府的政策不當所使然。早在三年前芭比斯颱風過境,土石流第二次造訪見晴的時候,見晴村第五鄰的十二戶居民就主動向政府陳情,提出搬遷的構想,希望能早早離開這個危險地區,但是搬遷的計劃因為政府經費問題一直沒有下文。在同時,水保局卻花費八百多萬元進行野溪的整治,在坡陡流急的溪床上築起層層的攔砂壩,企圖以水泥堤防阻擋土石,今年七月初才完工驗收的野溪整治工程,在桃芝颱風過後,不到一個月便遭大水夾雜大量土石沖毀,為見晴村第五鄰的居民帶來更嚴重的災難。

經過了三次土石流的侵襲,見晴村的老人小孩已經練就了迅捷的身手,因此這次的風災並沒有任何的傷亡,同時,也終於得到政府的重視,等到了遷村。然而,「遷村」政策只是逃避災難的反射性動作,還是它也真的意味著,我們面對環境的態度已經有所轉變,就像政府官員大聲呼籲的--「人定敬天」。但是,當我們走在災區,卻發現「整治」河川的思維仍然一點沒變,仍然是照著舊有的思維,當堤防沖毀便重建堤防,當河床升高便加高堤防,讓住在兩岸的居民誤以為可以暫時獲致安全,直到下次災害發生。

「換一個地方居住」只是避災的暫時之計,「換一個頭腦」才是面對災難的根本。如陳玉峰所言:「災難之後,人們一味的往如何避災的消極面思考,試圖從「專家」口中套出何處是安全地,卻不明白既安且全的天堂只在心靈、知識、智慧與慈悲,無知是種不可原諒的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