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度颱風「天兔」昨(12)日清晨2時生成,據觀測將在本週下半對台灣造成影響。此時,西北太平洋上同時有銀杏、桔梗、天兔、萬宜四個颱風。氣象署表示,這是66年來首次11月有四颱共存。至於四颱共存是否受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影響?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指出,現象背後的成因有待研究,說是氣候變遷影響言之過早,「就像台北市同時好幾個地方發生車禍」,不能說彼此之間有關連。
11月四颱共舞因氣候變遷? 學者:成因很多仍待釐清
輕度颱風「天兔」在昨日清晨2時生成,成為今年第25號颱風。這是氣象署自1958年有紀錄以來,西北太平洋首度出現11月四颱共存的情況。
氣象署預報員林定宜12日上午表示,這四個颱風只有「天兔」可能威脅台灣,其他三個對台灣都沒有影響。輕度颱風「桔梗」目前正通過菲律賓,其外圍雲系會導致台灣水氣增多;輕颱「萬宜」未來路徑預估不會朝向台灣,但下周仍要密切關注;而輕颱「銀杏」正在逐漸減弱,變成熱帶性低氣壓。
罕見的四颱共存現象,成因是否與氣候變遷有關。許晃雄觀察,目前西北太平洋在菲律賓海、接近赤道區域對流旺盛,加上海溫較高,低壓帶較往年明顯,有利形成颱風。但四颱形成具體成因還要再研究,說是氣候變遷影響言之過早,有待未來長期趨勢觀察。
許晃雄進一步指出,目前海溫確實正在升高,從過去幾十年內的海溫上升趨勢來看,正邁向學界模擬的未來海溫情境。但有趣的是,如果單純模擬世紀末極端海溫的情況,西北太平洋颱風反而會偏少,「跟大家想像不一樣」,因為海溫高低跟颱風活躍、多寡沒有絕對關係。
許晃雄舉例,2018年也曾經北半球同時出現九個熱帶氣旋(颱風),「就像台北市同時好幾個地方發生車禍」,不能說彼此之間有關連。
氣象署:全年都有颱風 天兔不會是最晚紀錄
林定宜說明,這是有紀錄以來首次發生的狀況,背後的原因還有待釐清。今年太平洋環境較不同的是從聖嬰年轉成反聖嬰年,代表西太平洋溫度較高、近赤道的西風較強,但此條件究竟對颱風生成的影響有多少,詳細程度還有待研究。
林定宜解釋,以長期氣候值來看,全年颱風生成數量的氣候平均值大約26個,今年在第25號「天兔」之後,模式預測西北太平洋沒有更多擾動,颱風生成可能就慢慢平息。據統計,最早生成的颱風為1979年的艾麗絲颱風,於1月2日8時生成,最晚生成的颱風為2000年的蘇力颱風,於12月30日8時生成。
而侵台的颱風大多落在7~9月,民眾可能誤會僅這些時間才有颱風,「其實西北太平洋全年都會生成颱風」,只是緯度較低、沒有來台灣。就算天兔侵台,也不比2004年12月的「南瑪都」颱風晚。
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昨日透過YouTube表示,回顧有史以來11月颱風的生成數量,平均數約2.3個,在2019年更有紀錄達到六個。而根據統計,11月侵台的颱風共有四個,最近一次是2020年的「閃電」颱風。